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 刘基芬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这就需要培养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数学阅读不仅需要理解文字,还需要理解和操作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和符号,其难度甚至大于语文阅读。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探索路径,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文本,提高数学阅读能力,从而更好地把握数学本质,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数学阅读能力的内涵

数学阅读能力不仅仅是理解字面上的信息,它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信息筛选与语义转换能力。学生在阅读数学文本时面临大量的信息,因此需要运用信息筛选的能力,从中挑选出关键、有用的数学信息,识别核心的数学概念、主要公式和关键步骤,并理解它们的含义。语义转换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够将数学信息转换为自己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和思维模式。这是一个从表面到实质、从形式到内容的转换过程。

此外,数学阅读能力还涉及逻辑推理和内容理解能力。学生需要理解数学公式、定理或问题的逻辑结构,并根据逻辑结构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学生具备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基本技能,还需要他们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深厚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1.开发教材价值

数学教材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包含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实例、习题以及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锻炼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能力正是学生有效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全面发挥教材价值的关键。教材中的数学知识通常以语言、符号、图表形式呈现,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加深理解。因此,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系统地理解教材中的数学知识。

2.建立数学模型

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对于他们建立数学模型和用数学视角看待问题具有深远影响。通过对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抽象化处理和构建数学模型,可以培养并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这需要学生对数学文本有深度理解,包括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的理解,以及如何将其应用到具体问题情境中、如何构建和解释数学模型等。当学生能够使用数学语言抽象化处理问题,理解并应用数学模型时,他们就能将这种视角和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甚至实际生活的各种问题中。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用数学的方式理解问题,还能发展出深层次、跨学科的思考方式,形成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理解力,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3.提升解题技巧

数学语言以其独特的概括性和精确性,成为解题过程中的重要工具。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进一步提高解题效率。另外,规范使用数学语言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学生需要理解每个数学符号、公式的准确含义,也要知道如何将其运用到具体的问题描述和解答中。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数学文本,掌握数学语言的使用规则,从而规范、准确地运用数学语言。

三、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1.立足教材,提升阅读能力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和主要资源,蕴含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和理论,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材料。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技巧。首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全面阅读教材,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和主题。阅读过程中,学生应注重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含义和它们在数学体系中的位置。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挖掘教材中的关键信息,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本质和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其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和价值。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自身的思维能力,对数学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形成自己的判断。

2.动口动脑,培养阅读思维

数学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训练思维和提升能力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思维,需要教师以引导、激发为主,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解决问题。教师要积极制造认知冲突、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激发他们的思考欲望和问题意识。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口,指的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以此促进思维的深化和理解的精确。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讨论,分享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评价其他学生的观点,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变得更为活跃、更具深度和广度。语言的表达,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数学概念,更准确地把握数学规则,更有效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动脑,则是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和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对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和提升。另外,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解决问题,进而提升阅读能力。

3.加强引导,问题驱动阅读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需要教师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意味着,教学过程从一开始就要围绕着特定的数学问题展开。这些问题来自教材或实际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将它们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识别问题的关键信息、理清问题的逻辑结构,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锻炼和提升数学逻辑思维。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解答过程,分析和总结自己的阅读经验,深化自身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反思自身的解题策略。

4.对比教学,构建阅读体系

对比教学让学生在解决新问题时,通过比较和联系旧知识,更好地掌握新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学生在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回顾和参照已有的旧知识,通过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将抽象的新知识具体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构建,提高其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对比教学可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其能在具体的数学问题中抽象出通用的数学原理,从而深化理解、拓宽思维,构建系统化的数学知识结构。由于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上,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教师可借助对比教学拓宽学生思维,让其完成跨领域的思维训练。教师通过设计相似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对比分析,提炼出通用的解题策略,能够提升其数学阅读能力。

总之,数学不仅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和技能,更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技能之一。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阶段,教师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数学阅读,以提升他们的数学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北关小学)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