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化小学美术色彩教学的策略
作者: 王尔希小学美术教育中,绘画是一项基础性技能,而色彩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则是决定学生绘画表现力的关键因素。因此,色彩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审美能力培养的起步阶段,他们对色彩的感知能力较强,想象力也较为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科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多样的色彩知识,让他们实现从初步认识色彩达到能熟练运用的学习目标。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感知色彩
感知色彩是培养学生色彩能力的基础,对色彩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学生在后期熟练运用色彩。只有多观察、多感受,学生才能对不同种类的色彩及其概念有较为明确的界定。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以灵活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更加丰富多彩的画面,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在教室里欣赏世界名画,在光影音的结合中,感悟名家作品中色彩的力量。
以《冷色和暖色》一课为例。本课的教学主题十分明确,即让学生识别并体会冷色与暖色这组对比色,了解艺术家在其中选择一种颜色为主色,并以同类色辅色的美术技巧。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加强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名家作品,其中最典型的两幅作品是梵高的《星月夜》与《向日葵》系列画作。
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将两类画作分开展示并进行适当讲解:《星月夜》是一幅典型的冷色调画作,以蓝与紫罗兰为主色,深蓝色的基调加重了夜的宁静与沉暗,深绿色的柏树意味着夜的笼罩;《向日葵》是一系列典型的暖色调画作,以绚丽的黄色系大胆组合,将盛开的向日葵的生命挥洒得淋漓尽致。
然后,教师将两幅画作拼接于一个版面,加强对比,让学生仔细观察,深刻体悟色彩的力量。为了进一步让学生辨析冷暖色调的不同感染力,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两首纯音乐,一首节奏缓慢安静,另一首节奏欢快活泼,引导学生将乐曲与画作联结起来。许多学生悉心品味两种不同的感受,将安静的曲子连接《星月夜》,将活泼的曲子连接《向日葵》。
最后,教师向学生展示更多的对比画作,学生不约而同地将冷色调画作连接安静的乐曲,将暖色调画作连接欢快的乐曲。可见,学生对冷暖色调的差别已有了明确的界定。
多媒体教学能够将图片、声音等多种传播媒介融为一体,将丰富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还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更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学生积极调动自身的视觉和听觉等感官,全身心地投入知识学习中,更能深入感受色彩的魅力。
二、开展多样游戏,表达色彩
如果说感知色彩是将色彩知识内化的过程,那么表达色彩则是将已有知识充分展现的过程。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为此,教师在美术色彩教学过程中,要确保美术教学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将游戏作为美术教学的载体,注重游戏与教学知识的恰当融合,以学生为主体、以游戏为媒介,在“玩”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发地进行色彩表达。
以《点彩学习》一课为例。本课介绍了一种特殊的绘画方法,即点彩。点彩画没有明确的线稿所构建的轮廓,而是由一个个小小的色块组成。也就是说,点彩画是全然由色彩组成的画面,想要完成一幅点彩画,就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色彩感知能力。然而,色彩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迈入美术学习的大门,想要一次性掌握点彩画的创作方法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游戏情境,帮助学生学习点彩。
教师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各自的代号,如“花朵”“树木”“小河”等,并准备红色、绿色、蓝色等颜料,教师每喊到一个小组的代号,该小组都需要派出一位代表选择自己组的颜色,并说明选择的理由。在各小组挑选完颜色后,小组成员合作绘制出本小组的代表景物。最后各小组将绘制成果张贴在一起,共同组成一幅“春日点彩图”。
游戏开始前,各小组展开积极的讨论,思考应该选择的颜色。一个小组代表举手发言。
生1:我们是大树组,选择绿色。
师:能说说你们为什么选择绿色吗?
生1:因为春天的时候,大树的叶子是绿色的。
生2: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是新生的生命。
生3:绿色看起来很有活力,有春天的感觉。
该小组成员拿到颜料后,在画纸上点染出一片又一片浓密而富有生机的绿荫。整个游戏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发表自己对色彩的感悟,将自己对色彩的理解尽可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游戏结束后,一幅完整的点彩画也就诞生了。
游戏的过程,是带动学生积极体验的过程,也是让学生积极展现的过程。“深刻的体验”是理解抽象美学的重要基础,“自主的表达”则是把握抽象美学的重要过渡。色彩培养需要学生在心中理解色彩,也需要学生主动地对外描述色彩,教师要重视游戏对教学的推动作用,也需要将游戏内容紧扣教学任务,避免偏移重心。
三、丰富生活实践,运用色彩
学习的最佳路径是实践运用的过程,学生对美术色彩有了初步的感知与进一步的表述后,可以将色彩学习的经验积极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美术作为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加以有效学习和运用,既可以强化对色彩的感知,又可以用这缤纷的色彩点缀生活。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内容设计一些联系生活的实践型课后活动,带领学生放飞想象,在生活中学会运用色彩。
以《手提袋》一课为例。手提袋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物品,为了适应不同的场景需求,手提袋有各自特殊的样式和花纹。生活中,一些用过的手提袋往往被人们当作废弃物处理,那么如何才能让手提袋重获新生?教师可以布置如下任务,即搜集家中不再使用的废弃手提袋,对手提袋的表面进行改造,创造出自己的“专属艺术手提袋”。
学生将家中搜集到的手提袋带入课堂,发现大多是灰白或原木色。为了使色彩单一的手提袋变得更加美观,学生积极利用手中的绘画工具,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有关色彩冷暖、色彩明暗、色彩渐变的知识,回顾教师所讲的专业内容,将自己对色彩的理解倾注在手提袋上。有的学生制作出春天主题的手提袋,将袋子表面涂上浅绿色,又用淡粉色的花朵加以点缀;有的学生制作出星空主题的手提袋,在深蓝的天空中点染出一颗颗金黄色的星星;有的学生别出心裁地运用之前所学的点彩绘画手法,积极地放飞自己的想象力,将合适的色彩搭配在一起,描绘出生动美丽的图案。活动结束后,学生将手提袋带回家中,有的拎着自己的艺术手提袋上街买菜;有的将自己的艺术手提袋作为收纳的容器,放入自己心爱的物品;有的学生互相赠送自己制作的艺术手提袋,并交流自己的色彩搭配经验,共同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学生实践的过程,也是深度思考色彩搭配、色彩情感表现力等色彩知识的过程。将实践活动与实际生活相融合,有利于在抽象的色彩知识与具体的色彩运用之间构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学生能够大胆地开拓自己的想象空间,将自己的灵感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美术色彩素养,并收获成功的艺术果实。
总之,从初步感知到深度表达再到最后的实践运用,以合理的培养路径引导学生对色彩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但是,色彩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教师应当铢积寸累,切实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积极探索科学的培养方法,从而夯实学生的美术基础素养,引导学生提升自主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八滩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