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美术课堂中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应用
作者: 施颜华随着课程标准的落地落实落细,小学美术教学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构建高效课堂、减轻学生的身心负担成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引入大单元教学模式,并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力、艺术表现力、文化理解力和创意实践意识。为此,本文特深入分析大单元教学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学的创新方向。
一、贴合课程标准,提炼教学主题
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单元主题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目前,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炼单元主题或话题。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了解他们的自然兴趣点或美术能力。二是以实际生活为主体,为单元主题赋予现实意义。三是参考多个学科的内容,突出单元主题整体性和综合性。通过参与与学生、社会发展和美术知识息息相关的单元主题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步感受到美术学习的魅力,了解美术学习的基本流程。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喜怒哀乐》《夸张的脸》的教学为例。从教材内容来看,《喜怒哀乐》主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像,体会喜怒哀乐的直观变化。学习《夸张的脸》时,学生要观察生活中的人像,用多种方式放大人物情绪。基于上述两节课的内容,教师将它们合并为同一节课并提炼单元主题。通过一系列的内容对比,教师将单元主题拟定为“放大镜下的人脸”。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在绘制与“喜怒哀乐”相关的作品时总会将人物的表情放大,这与《夸张的脸》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通过生活案例与具体知识点的结合,学生将围绕单元主题情境创作形式多样的“夸张的脸”。此外,考虑到后续的实践效果,教师可以将语文与美术结合起来,通过赋予“放大镜下的人脸”以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创作丰富的美术作品并分享人物背后的故事。
开展大单元教学时,主题设计要尽可能地包含多种表现形式,并贴合课程标准。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单元主题的效用,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对单元主题的理解。
二、基于单元主题,设计单元目标
区别于课时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讲求统领性。基于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学生不仅能明晰自己的学习方向,还能将其视为解决问题的依据,不断加强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目前,评判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有以下几个标准。一是目标是否具体,能否让学生一眼认出本单元的重点难点。二是目标是否分层化。由于不同年龄段、不同学情的学生其学习需求是不同的,所以教师要拟定分层化的单元目标。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古建筑的保护》的教学为例。讲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时,教师将这两节课程的内容结合起来并拟定单元主题“保护生活中的老建筑”。基于该主题,学生将根据教材内容学习世界各地的古建筑形式,了解古建筑的基本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针对建筑物的保护,学生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展开探索。在理论层面,学生需要了解古建筑的生存条件及其亟待保护的现状。在实践层面,学生需要探访当地的古建筑,形成对古建筑保护的基本方法。从后续的实践效果来看,学生不仅能意识到“古建筑是需要保护的”,还能形成“作为一名学生要如何保护身边古建筑”的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评一体化等教学理念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考虑到最终的呈现效果,教师除了要积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单元主题,还要考虑目标是否与评价方式相匹配、与教学习惯相匹配。
三、基于单元目标,设计单元活动
大单元活动是理解大单元概念、实现大单元目标的主要途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单元活动的效用,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拟定单元活动、丰富大单元教学的内容。首先,教师要明确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即提升学生的绘画技巧,培养其艺术鉴赏能力。其次,基于学生的自然兴趣点、绘画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教师要拟定与之匹配的美术活动。最后,不同的活动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针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应从整体的角度规划相应的流程。通过循序渐进的设计,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具体知识点,还能将教学活动与单元目标、单元主题联系起来。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对称的美》《万花筒》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将两个单元结合起来。讲授《万花筒》时,教师引入情境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拟定了下述探索活动,即围绕自然环境、城市环境、工业环境等多种主题情境设计一个万花筒。考虑到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索。一方面,学生围绕环境特点,讨论其中“有哪些是对称的”;另一方面,小组内的成员将对称图形绘制于万花筒中。从后续的实践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感受对称美、明晰对称的基本要素。
基于丰富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内容,学生经常会产生各种问题。针对学生的疑惑之处,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小组合作等多元的组织形式。凭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高效互动,可以感受美术学习的魅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四、优化教学评估,加强师生互动
大单元教学中,教学评估包含教师对学生的点评、评价、指引,以及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总结两部分内容。为了提升大单元教学的效用,教师应加强师生互动并结合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点评学生的探索过程、探索态度以及探索成果。基于学生的反馈和观点,教师可以记录学生遇到的诸多问题,调整自己的授课进度与方式。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色彩的明与暗》《色彩的渐变》《色彩的情感》的教学为例。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以《色彩的情感》为载体,依次讲解《色彩的明与暗》《色彩的渐变》。接着,教师展示本次美术活动的评价标准。围绕具体的评价标准以及亲身经历,学生积极绘制自己的美术作品。当所有学生上交美术作品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所有画作。在此过程中,学生将从直观感觉出发,感受色彩在作品中的使用和背后的人物情感。由于本单元以色彩为主题,所以教师并没有过于强调使用线条、轮廓,而是引导学生从某一幅作品中的色彩使用出发分享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从教学效果来看,虽然,每一名学生都可以从直观的角度发表自己的感想,但在互评时鲜少使用专业词汇。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最终的总结中要点明大部分学生在美术技巧上存在的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容易将美术学习简化为美术技巧的输入。为了高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不仅要重构评价理念、扩充评价主体、优化评价内容,还要借助师生互动了解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随着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入落实,教师还可以将评价标准转化为活动探索要求。这样,学生就能合理规划自己的探索进程。
总之,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旨在突破课时的限制。通过单元主题、单元目标的合理提炼,学生可以知晓大致的学习方向。在此过程中,生动、有趣且颇具教育意义的单元活动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时,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而是学生的点评者和引导者。最终,凭借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学生能逐步加深对活动的认知,并提升其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长江路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