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学、乐学、善学提升初中体育教学质量

作者: 王吉国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的初衷是让学生掌握各类体育项目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锻炼体能,提升身体素质。但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以中考体育的应试要求设计教学内容,致使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参与度低。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成为必然趋势。教师可基于“会学、乐学、善学”的原则,辅助以情境、游戏、多媒体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挖掘自我学练的潜质,进而发展其学科核心素养。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会学”

“会学”是深度学习发生的前提,一方面依赖外在条件与环境,靠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另一方面依赖学生内在的体育兴趣与需求,注重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教学情境的创设契合了初中生的学习规律,在激发其好奇心与运动欲望的同时,能使每位学生都成为体育学习的主人。为此,教师可借助情境,丰富课堂色彩,实现“会学”的最终目的。

例如,教学《前抛、后抛实心球》一课时,“预备——投”的重复性练习虽能使学生产生肌肉记忆,但也会使其产生厌烦心理,无法体会体育学习的乐趣。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肌肉与骨骼的发育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而他们精力旺盛、情感易外露的心理特点也成为教学的理论依据。基于此,教师就可创设故事情境,描述抗日战争时期投弹、炸碉堡的真实历史场景,当学生的情绪被感染,就能自主提炼出动作要领,把握抛实心球的出手速度和高度等教学重点,加深对抛实心球技术要点的认识。此时,教师再对双臂投,腰腹和双臂投,腿部、腰腹和双臂一起投三种姿势的用力变化和抛出远度进行讲解,学生就能据此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在主动参与中实现运动技能的提升。

又如,针对体操训练的教学,多种滚翻类、平衡类、跳跃类运动技巧的组合练习,使得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据此,教师可根据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播放纪录片《中国体操队——世界看我表现》,以此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了解技巧运动起源的基础上,明白体操动作中的生理学、心理学与美学原理,并鼓励学生在练习中融入个人特色,展现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规范流畅的动作节奏,赋予体操运动独特的美,从而在学生心中埋下“会学”的种子,打造高效课堂。

情境导入的方式呈现多样化,除了创设情境与激发学生想象力外,教师还可借助问题、角色扮演等形式优化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逐步从“会学”转向深度学习。

二、巧设游戏,激发学生“乐学”

游戏在初中体育课程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分为竞技性与趣味性游戏两大类。应用游戏教学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其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乐学”的原则,教师设计游戏时,不仅要围绕教学要点展开,做到科学合理、有理有据,还应做到生动有趣,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例如,教学《立定跳远》一课时,教师可巧设蛙跳游戏比赛,即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平均分为4~6个小组,以蛙跳的形式进行接力跑,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接力任务的小组胜出。由于学生的团体意识与集体荣誉感较强,在小组竞技性比赛中,能激发其潜力,发挥出最高水平。在公示比赛结果后,教师对优胜小组进行口头表扬与物质奖励,能使组内成员获得成就感,同时能激励暂时落后的小组,“乐学”的氛围将更浓郁,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教学《多种形式的跳跃》时,动作要领在于良好的脚步弹跳力、身体的柔韧性与协调性。教师可设计“斗鸡对抗赛”的趣味性游戏,增强学生的弹跳力与身体平衡性。游戏时,学生用双手抱住一条腿,在单脚支撑的身体状态下与同伴进行脚力与碰撞。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游戏中,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此外,形式多样的跳绳游戏也能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融入个人观点,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开展跳绳活动,这样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又能将踢腿、跳跃、腹背运动等元素融入跳绳活动中,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更深刻,夯实其学科素养。

竞技性游戏的关键在于小组合作与集体智慧,需要组内成员共同拼搏;趣味性游戏则要契合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其积极性,避免单调乏味。为此,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设计开放性、多样性、针对性的游戏运动,给予学生大胆创新与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上体育课程。

三、融入多媒体,促使学生“善学”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体育课堂教学相融合是必然趋势。传统的“示范—练习—反馈”模式亟须融入新的元素,多媒体中有趣的动画、图片与视频,可有效改善学习环境,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实现课堂教学价值的最大化。为促进学生“善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筛选资源,将网络信息与教学内容完美结合,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思维与模式,为课堂增添活力。

例如,教学《篮球》一课时,篮球运动是在快速、激烈、对抗的情况下,由跑、跳、投等动作组成,通过传递、运拍、抛接等一系列操作将球送入固定篮圈的综合性体育运动,具有趣味性十足、对抗性强、集体色彩浓厚等特点。传统教学中,教师多将重点放在跑动步伐与球弹起节奏的一致性上,过于强调基本动作与技巧的讲解,对学生的灵敏度、速度、强度要求较高,而忽视学生的需求。随着多媒体的融入,教师在上课之初,用视频展示科比、詹姆斯、姚明等篮球运动员的故事,他们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优良品质在每一次比赛中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的激情瞬间被点燃。此时,教师再进入新课的讲解,学生的注意力将更集中、对知识的渴求也更迫切,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以慢动作播放球员的操作,并对每一帧动作进行分解,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每个动作的细节,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篮球的操作要领,提高实战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多媒体为平台,制作微课,将重点难点动作、易错点等汇总到微课中,供学生课后反复观看与练习,了解动作关键、得分情况与比赛规则等,以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促进其进步与发展。

“善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进行的积极、自觉、主动的构建。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再认知”“再思考”“再打量”的机会,有助于学生获取更多信息,掌握最前沿的体育资讯。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选择更具针对性的网络资源,高效地为学生解答疑惑,在强健体魄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使学生实现从“学会—会学—乐学—善学”的转变,教师应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坚持以生为本,创设丰富的情境、组织多样化的游戏、适时融入多媒体等,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调动其运动热情,提高其运动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邑县流峪镇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