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用议题式教学模式提升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质量的策略
作者: 丁丽为满足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在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中,创新运用议题式教学模式。为此,本文在“融合”视角下,探究运用议题式教学模式,提升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质量的策略,针对整体设计、细处落实、适当补充三个阶段,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所裨益。
一、整体设计:明确目标、预设议题
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是高度重视“整体性”的教学,主张将一个阶段或一个部分的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因此,在议题式教学模式与大单元教学相融合的高中政治教学中,应先整体设计教学。这要求教师先构建大单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明确教学目标,再从多个切点入手设计议题,满足学生多元思辨需求。
以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大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为例。
1.构建大单元,设计核心素养目标
构建大单元时,教师可将本单元“伟大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两个“小主题”视为一个整体,准确把握其内在联系,再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围绕大单元教学内容,设计核心素养目标,为学生在议题中充分发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打下基础。
目标1: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理论成果,解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进步和成绩的根本原因。
目标2: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不同标志性事件,辩证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内涵与联系。
目标3:将学习与实际相联系,结合社会生活的真实变化,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的现实影响,同时提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畅想。
依据大单元教学内容特征,教师可在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三个方面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上,提出明确的大单元教学目标,为议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目标支持。
2.设计多议题,满足多元思辨需求
明确大单元教学目标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情围绕大单元教学目标展开思辨的真实需求,设计多个议题。与此同时,教师应注意把控议题的相关性、递进性,为学生创造循序渐进的思维环境,尽量减轻学生的思辨压力。
议题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伟大的壮举”?
议题2: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内涵?
议题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到底为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
通过议题1,可以使学生充分分析改革开放的进程及其意义。通过议题2,有助于学生深入讨论改革开放以来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根本成就”。通过议题3,能够促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度思考,使其真正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道路。此外,议题1为议题2奠定基础,议题2促进议题3的分析和讨论,满足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辨特征,让议题式教学模式更顺利地展开。
二、细处落实:全面指导、稳步推进
议题式教学模式与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的融合,应将“分析议题落在实处”,帮助学生在议题中理解政治概念和思想,增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教师应全面指导学生分析议题,通过夯实基础、提出问题,稳步推进学生对议题的客观讨论,让学生在议题中真正获益,保障议题式教学模式与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的融合效果。
以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大单元教学为例,全面指导思路如下。
1.理解关键概念
没有关键概念的支持,学生就不能对议题展开真正有计划的分析,也就不能在议题中获得深刻启发。因此,在议题式教学模式与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的细处落实阶段,教师应由关键概念切入,力求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促进实际教学的稳步推进。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大单元,涉及“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实体经济”“区域协调”“开放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多个关键概念。为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这些概念,教师可以在大单元议题式教学前期,以表格或思维导图等形式,向学生提供概念性学案,集中解释大单元概念,让学生对多个复杂的概念形成初步认识。之后,教师可以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通过微课等手段依次在更深层次上讲解概念,使学生持续深化概念理解,并为其分析“为什么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等议题的内涵。
2.问题引领议题
学生全面理解关键概念后,教师可以关注问题对学生分析和讨论议题的促进作用。某种意义上,议题是“复杂的话题”,问题是“简单的话题”。因此,教师可将问题视为学生分析和讨论议题的基础,通过“问题串”的精心设计和合理应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深入议题当中,让学生在稳步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中,轻松达成深度学习。针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大单元“为什么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这一议题,教师可设计两个问题。
问题1: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问题2:中国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基于问题1,学生根据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构成,理解“经济体系强”的前提与价值,为分析“经济体系必须强”的深层内涵提供帮助。而基于问题2,学生剖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原因,讨论“国家强”与“经济体系强”的内在联系,为其围绕“为什么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展开思辨带来有力支撑。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讨论问题时,适度干预和点拨学生,从而更进一步地发挥问题价值,让思辨水到渠成,促成议题式教学。
三、适当补充:拓展教学、延伸价值
为延伸议题式教学模式与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的融合价值,教师应适当补充议题和大单元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拓展教学,为学生提供更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维果斯基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指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在学生“现有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间,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这个“最近发展区”,提供带有难度和挑战性的内容,开发学生潜力。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议题式教学,学生虽然已经在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中取得一定收获,但还有提升空间。因此,教师可以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适当拓展学习资源、补充新的议题、激活学生发散性思维,让学生进入更加开放的思辨状态。
仍以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大单元教学为例。教材在单元综合探究中提到:“践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进步。”教师可以此为落脚点,拓展“工匠精神”学习内容,补充这样的议题:“时代发展驱动下,中国缺失工匠精神吗?”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先指导学生自主了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收集社会中传承或缺失工匠精神的真实案例,再组织学生分析和讨论议题。学生按要求延伸思辨,将“工匠精神”与“社会发展”相联系,自然而然地内化责任意识,坚定在经济发展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远大目标。
总之,议题式教学模式与高中政治大单元教学的融合,对提升高中政治教学效果有十分积极的影响。教师可以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创新议题式的大单元教学,通过整体设计、细处落实和适当补充,让学生在明确的目标、合理的议题、全面的指导、必要的拓展中,更进一步地深化政治学习,更深层次地领悟政治思想,更持续地发展核心素养,让高中政治教学实现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