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入传统文化,让语文课堂更“接地气”
作者: 张英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语文学科的文化性特征,为学生提供更多传统文化的学习渠道,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认同感。这样可以确保传统文化在新一代青少年中得以发扬,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快乐成长。
一、引入民间故事,激发学习热情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表现形式众多。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文章。授课时,教师需要认真分析教材中的文章内容,寻找文章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并尝试引入各种新奇有趣的民间故事。大部分学生对课本之外的民间故事充满好奇,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讲解各种有趣的民间小故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同时,这也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为例。本单元收录的课文为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故事。在正式开展单元教学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民间故事大赏”活动。首先,教师向学生预告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并要求学生在课下自主搜集各类民间故事。故事的来源不限,可以是家长讲过的故事,也可以是在其他书籍或互联网平台上看到的故事。在正式开展本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分享自己搜集的故事。随后,小组成员推选出一篇最优秀的民间故事,并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分享。当被推选的学生讲述故事时,其他学生如果也听过该故事,可以举手示意并帮助补充故事情节。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可营造出和谐、欢快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本单元的学习中。完成单元导入后,教师开始正式为学生讲解课文。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内容导入其他相关故事或文学著作。如学习《女娲补天》时,教师可以导入“共工怒触不周山”,或者导入女娲补天后剩余的五彩石(通灵宝玉)为开篇的《红楼梦》。通过这样的拓宽,可以让学生的文化视野更加广阔。
语文课堂中引入课外民间故事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他们积累各类课外阅读素材。此外,各种有趣的民间故事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设置朗读吟诵,感受文学韵律
古典诗词和古文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也收录了多篇优秀的经典诗词。我国传统的古典诗词不仅对仗工整、平仄相对,极具音律美感,而且意境丰富,蕴含着作者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或吟诵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学韵律,使学生在吟诵中掌握古诗词的正确阅读方法,体会传统文学的精妙之处。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凉州词》一诗教学为例。五年级的学生对诗词已经有了大致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初步阅读诗词,随后,让学生根据之前的学习经验以及教材下方的注释,将诗词的内容利用白话文翻译一遍。其次,教师需要对学生存在错误的地方进行批改,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含义。待学生已经完全掌握诗词意思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词作的中心主旨,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本词的情感基调。了解诗词中心思想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正式开始本课的朗读与吟诵教学。吟诵教学时,先由教师范读,指明轻、重音的位置,引导学生结合本词的中心思想及情感基调进行跟读。此时,教师要求学生带入个人的思想情感,声情并茂地朗读诗词,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国传统古典诗词大多可以配乐演唱,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设置朗读或吟诵等环节,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记忆效果,也能让学生真正走入诗词意境之中,掌握经典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基调,深度品析诗词文化的精髓。
三、组织文化实践,体会文化内涵
语文学科的教学讲究多元素结合,要求学生能够在理解文化的同时,合理应用文化。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适宜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打开传统文化的大门,让语文课堂与传统文化深度结合,带领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学生对各类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好奇心,适当组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也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腊八粥》一课教学为例。本课正式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互联网平台搜索制作腊八粥所需的材料,并自主整理腊八粥的制作食谱。正式授课时,教师需要先检查学生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让学生在课上展示自己制作好的食谱,再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共同完成《腊八粥》这一篇文章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制作腊八粥,利用提前为学生准备好的食材,引导学生跟随食谱一起制作腊八粥。课堂实践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向锅中投入食材,同时为学生讲解腊八粥的来源以及各地腊八节的风俗,让学生一边动手操作、一边学习知识。腊八粥的熬制需要一定的时间,课堂实践结束时,腊八粥也许并未制作完成,教师应先让学生整理好心情,面对接下来的学习。待腊八粥制作完成后,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分发给学生,与学生共同品尝劳动的成果。
语文课堂中引入各类趣味性的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让学生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实践活动可以作为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结合的主要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文化,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文化。
四、开展深度阅读,品味文化精髓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优秀文章,处处体现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具体教学时,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品味文章的中心立意,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及身心发展规律,带领学生走入深度阅读之中。此时,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人生哲理、优秀的意志品质以及深厚的文学底蕴,让学生真正了解传统文化,尽可能多地从传统文化中学到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方法。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两小儿辩日》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体含义,让学生能够通过文章注释完成翻译。了解文章意思后,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学习本文,你懂得了怎样的道理?”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分析孔子以及两小儿的做法及其心理变化。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导入本课的深层阅读环节,带领学生挖掘文章的内在含义。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假设你是孔子,在这两位小孩提出问题后,你会有怎样的想法呢?”学生带入主观感受后,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部分学生认为这两位小孩不礼貌,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这两位小孩可以成为“一问之师”,让孔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借此,教师可以导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等观念,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教师需要借助语文课堂这一载体,为学生传递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精髓,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挖掘教材中的人文价值,在语文课堂中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千百年的文化结晶,其中包括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内容,能够反映出我国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人民的审美情趣、民族特质及人文风俗等。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及文学审美能力,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教师应通过导入民间故事、朗读吟诵教学、组织文化实践活动及开展深度阅读等方法,借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语文课堂的表现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