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关键词 读懂小古文

作者: 顾颍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以其独特的魅力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入小古文,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深受学生喜欢。然而,由于小古文中语言的使用与现代文有较大的差别,学生在理解上面临较大的难度。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扣关键词,引导学生抓住主语、难字、疑词等关键词读懂小古文。本文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为例,探讨紧扣关键词,读懂小古文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主语,梳理内容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编入的小古文大多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小故事,以此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激发他们对学习小古文的兴趣。小古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每个字都精练有力。教学时,教师应该抓住主要人物,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深入其中,仔细品味,推敲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以了解小古文的内容。

教学《铁杵成针》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读生字词,再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小古文之所以短小,原因之一就是把作为主语的人物和事情省略了,如果不进行前后联系,就不能很好地厘清课文内容。学生阅读课文以后,一般都能找到文中的主人公——李白和老媪。学生都读过李白写过的诗篇,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对李白的文才很钦佩,但对于李白小时候求学的事知之甚少,因而都兴致勃勃地学习课文,迫切想要了解李白小时候读书的故事。教师可抓住“未成、弃去”两个词语,让学生猜一猜:这句话讲的是谁?填一填:( )未成,( )弃去。学生都知道这是讲李白没有完成学业就下山去玩了,因而都能迅速填入主人公李白。“那么李白在山上读书是怎样的一个场景?他在读书时会想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学生可从中体会到李白也和普通的小孩一样,读书时也会贪玩,也有不想读书的时候,从而和小李白产生共情。“当他逃学时遇到了谁?两人之间说了什么话呢?”出示课文中的第三、第四句,让学生填一填:(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 )曰:“欲作针。”“这里都没有出现主语,那么这几句话到底是谁说的呢?”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以后,知道这两句话讲的是李白碰到了一个老奶奶,对老奶奶的举动很好奇,就上前去问她为什么要磨铁棒,老奶奶就认认真真地回答了李白提出的问题。学生很快就能给课文补充:(李白)问之,(老媪)曰:“欲作针。”

给小古文添加省略的主语需要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经过思考琢磨和小组讨论后,学生一般都能正确填写,这表明学生对小古文的理解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同时,在研读过程中,学生也探究了小古文的内涵,提升了阅读的兴趣。

二、抓住难字,举一反三

小古文中有一些字的意思比较丰富,如经常出现的“之”“其”等,需要联系上下文才能正确理解,还有一些字的意思和现代文中表达的意思有很大区别,这些字是学生读懂小古文的难点,课堂上教师应抓住这些难字重点讲解,并采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牢固掌握这些字的意思。

《铁杵成针》中“之”“其”都是代词,小学生由于初识小古文,如果直接给他们讲授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就会拔高要求,容易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因而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找一找”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小古文在表达的时候非常含蓄,是用某个字替代人物,你能在课文中找出它们吗?”学生顿时来了兴趣,仔细推敲字词的意思,发现“问之”的意思就是“李白询问老媪”,“感其意”的意思就是“被老媪执着的意志感动了”,将小古文与现代文一一对应,就能理解“之”“其”都是指“老媪”。又如“过是溪”的意思是“经过这条小溪的时候”,“是”表示“这”的意思,而在现代文中,虽然“是”表达的意思有好几种,如“是的”“这是什么”等词语中的“是”字都已经不再表示“这”的意思了,学生在阅读小古文的时候,由于课文已经在旁边作了“注解”,学生联系旁注就可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再如,“逢老媪方磨铁杵”中的“方”表示“正在”的意思,这个字与现在常用的词语“方圆”“方面”“方向”中的“方”字的意思也有了很大变化,因而需要提醒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字义。

当然,课堂上,如果只是满足于理解小古文的意思来学习这些难字,显然不够,还得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这样才会把知识学深学透。抓住小古文中的这些难字,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在我们经常使用的成语中,还会经常看见这些字的踪影,你能列举几个吗?”学生开展小组学习活动,互相启发、点拨以后,列举出了许多成语,如求之不得、置之度外、其乐无穷、夸大其词、自圆其说等词语中的“之”“其”表示的都是某个事物的意思,“来日方长”“年方十六”的“方”字表示“正”的意思。课堂上的拓展练习引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许多学生都把探索的视角引向了课外,迫切想要了解更多小古文的“秘密”。

虽然小古文表达得比较“深奥”,理解小古文的意思需要抓住文中比较难理解的字词进行重点学习,但正是在学习过程中对这些难字的探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课后都主动上网搜索更多资料满足自己学习古文的好奇心,在探究中体会到了阅读小古文的乐趣。

三、质疑辨析,发展思维

学贵有疑。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那么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深入的发展,所以教学小古文的价值不能只局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多下功夫。抓住小古文中引发学生质疑的词语,进行揣摩、辨析、思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学习《铁杵成针》的过程中,学生对“老媪磨铁杵”的结果存在着很大的疑惑。铁杵指什么?书上的注释为: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虽然现在的生活中已经很少有人再用铁棒来舂米捣衣,但是学生不难想象出这样的铁杵至少会有手臂那么粗,有半米多长,而缝衣针是常见的物品,只有三四厘米长,比头发丝粗一点,两者相比,差距较大。况且在砂石上磨铁棒,磨细的速度会怎样呢?结合生活中磨刀的经验,学生都感到要把一根手臂那么粗的铁棒磨成一根缝衣针,那需要很长的时间。“老媪为什么不直接去买一根针,而是花费这么长的时间去把铁棒磨成针呢?花这么长的时间做一根缝衣针,到底值不值得?”在学生提出疑问以后,教师就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就“老媪磨铁杵有没有必要”这个话题进行辩论。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纷纷发表意见,通过辩论,最后学生都认为把铁棒磨成缝衣针的速度虽然比较慢,但是“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可以看出老媪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此时,教师出示小古文中的“感其意”三个字,让学生想象李白与老媪对话的具体内容,理解老媪的意志。同桌两人分别扮演一个角色,在演一演的过程中,把李白从老媪的行动和语言中受到的启发体现出来。通过表演,学生就很容易明白李白正是从老媪磨针这件事中联想到了自己的学业,学习虽然单调枯燥,但是只要坚持不懈,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取得成就,因而深受启发,自觉地回到山中继续读书,最终成为唐代最有名的大诗人。小古文中的李白受到了启示,学生在辨析的时候也会得到同样的启示。

小古文虽然短小,但是意思都很完整,短短数十字,不但能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还能在讲故事的同时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因而阅读小古文时要善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见微知著、用心体悟,读懂小古文。

总之,教师紧扣关键字展开小古文教学,引导学生在读一读、说一说、辨一辨、演一演、悟一悟中学习小古文,理解小古文,读懂小古文,这样的学习不但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激发出他们的阅读兴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积极的探索中领悟到学习小古文的深刻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港区小学)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