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三会”,发挥数学育人价值
作者: 王晓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三会”育人思想,即会用数学眼光看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这种思想为教师采用适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供了科学的指引。因此,教师要基于“三会”的内涵,从发展学生的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这三个角度入手,改进教学策略,使学生获得数学核心素养的成长,以此展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一、创设情境,培养数学眼光
“三会”育人背景下,教师要加强对情境创设手段的使用,借助情境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观察,培养其数学眼光。同时,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活使用多媒体、实物、语言等手段创设情境。此外,也要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便学生开展观察、质疑和猜想等活动,从而取得更好的情境创设效果。
例如,教学《有理数》时,教师通过将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展示存折这一常见的生活物品,教师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存折的用途,还引导他们观察存折中的数字,如+1854和-5000,从而引出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抽象的数学概念,还让他们意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如“如果-5000中的负号改成加号,那么这个量的意义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等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其他实例,如体温计和海拔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帮助他们建立起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知识的整合和应用。运用这种情境化的教学策略,教师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有理数的相关概念,还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中,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运用生活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等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架起了桥梁。这样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质的数学探索空间,使他们能够用数学的眼光更深入地观察和理解生活中的数学文化,从而有效提升综合素养。
二、问题驱动,强化数学思维
学生的认知方式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过渡阶段,其数学思维的发展也处于黄金时期,因此,为了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获得稳定的成长,教师有必要立足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使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手段,借助启发性问题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帮助他们完善认知方式,提升其数学学习的质量。
教学《有理数》时,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观念,实施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手段,学生需要探究如下问题:(1)生活中,我们看到有很多量表示完全相反的意义,如在偏远地区,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可能二三十摄氏度,晚上却是零下十几摄氏度。那么,你还可以找出一些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吗?如何使用正数、负数的方式表示这些量?(2)现在这里有一组数,包括1990、345、-567、-245、-78%、+76、+3.2……对于这组数,你可以进行分类吗?尝试从更细致的角度进行分类。(3)如果有一个数,这个数属于正数的集合,但是不属于整数的集合,那么这个数可能是什么?如果这个数属于整数的集合,但是不属于正数的集合,你还可以找出符合条件的数字吗?如果这个数字同时符合正数和整数这两个条件呢?(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上述问题的提出,能够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入,对整数、正数、负数等概念形成完整的认识。其中,问题(2)是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阻碍的关键,探索这个问题时,学生通常可以说出正确的分类,但是不能说出正确的分类标准。此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将过程和结论更好地对应在一起,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继而提升数学思考能力。
案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成长规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问题,有效驱动其数学思维,提升了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
三、引导交流,发展数学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外显,教师可通过引导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使其数学思维获得相应的成长,并在表达的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多元化的交流活动,给他们留出充足的讨论空间,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习惯,从而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
教学《有理数》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多样化的交流活动,让他们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路,加深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后,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每个小组写出一组数,并进行合作探究,给这些数找出适合的集合。在各小组独立完成实践探索后,教师可让每小组派出一个代表,介绍自己组的学习成果,展示写出来的数以及分类标准,其他小组的学生则要展开批判性倾听,并说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帮助自己以及他人梳理基础知识框架,继而更好地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交流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观点,避免出现一味重复他人观点的问题,让他们真正养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念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不断的表达中获得终身成长所需的关键能力。
四、改进评价,促进素养成长
传统教学中,教师大多只对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进行简要的评价,较少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导致出现评价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三会”育人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经验的不断积累,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应积极改进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使用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手段,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价值,让学生可以利用评价中的信息完善自己的学习行为。
教学《有理数》时,教师可从以下角度实施对学生的评价。一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心理)。具体包括学生是否已经适应了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方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学生主动发表质疑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二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具体包括学生是否掌握了有理数、正数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描述生活场景。三是学生的合作能力。具体包括学生乐于向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用正确的方式倾听他人的表达等。四是学生的成长进步情况。教师可通过差异性的分析和评价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此外,教师在完善评价内容的同时,也可在课中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并重视学生的自主评价,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反思意识,学会批判性分析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这三方面入手,完善教学模式,用“三会”育人的思想指导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量感、数感以及数据分析意识等素养上的成长,从而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山西省方山县第二中学校)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