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生成性资源运用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作者: 张德华生成性资源是指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它源于学生在课堂探索中产生的疑问和想法。这类资源生成所具有的偶然性和随机性,使得课堂学习更具生命和活力。尽管这些资源并非预先计划,但它们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却不容忽视。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成性资源,可丰富课堂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其思维发展、拓宽其视野。本文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课为例,突出生成性资源运用的教育优势,并探索利用课堂资源生成的契机,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弹性预设,预留生成空间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为发挥生成性资源优势,教师可在教学设计中进行弹性预设,即找到课堂中可能生成新资源的内容和环节,为学生预留生成空间。教师虽无法精准预设动态资源的生成,但这些预留出的空间,将十分有利于学生在思考与探究中形成新的看法和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在特定环节中,自觉主动地产生疑问和想法,从而生成新资源,在探究中抓住课堂的重点内容,发挥生成性资源的优势。
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课时,教师可列举生活事例,依据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功能的正确认识,鼓励他们积极提问,为丰富课堂资源预留生成空间。基于此,学生不仅能给出一系列的生活化信息,还能提出新问题,促进生成性资源的产生。随后,教师可运用这些资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特点、新内涵以及新的呈现方式。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安排学生在了解课堂内容后回答问题:“说一说,为什么今天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是继承与创新后的文化产物?”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学生能够在品读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意识到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当前,针对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已经由传统焚烧纸币的祭祀方式向文明祭扫的方向转变,如通过鲜花祭祀、植树祭祀、家庭祭祀、集体公祭等方式寄托哀思。教师可依托传统节日文化这一生成性资源,进一步安排学生进行迁移,阐述其他传统节日中的传承与创新,感受当代文化所具有的适应性和协调性。
二、启发诱导,开发生成资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需要在生成与运用资源时充分发挥自身启发诱导的作用。生成性资源重在“生成”二字,尽管教师无法确定生成性资源的内容,但可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开发课堂新资源,为学生提供思维契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能调动学生思维,带动他们积极探索课堂内容,找准学习方向,这不仅有利于生成动态资源,也有利于生成性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进一步运用。
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课时,教师可借助任务或项目安排,启发学生对特定内容展开探索,让他们产生更多新思考、新问题。教师可立足生成性资源,使其反作用于课堂教学,引领学生开展合作探究,促进其思维发展。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布置思考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这一项目任务,并出示“传统文化是财富”和“传统文化是包袱”两种不同的观点。接着,让学生围绕项目任务,表达对不同观点的看法。经过探讨,学生逐渐形成较为统一的答案,认为这两种观点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陈旧过时的文化确实属于包袱,但也有一些文化是不可舍弃的财富。对此,教师可进行启发诱导,提出问题:“为什么传统文化存在陈旧过时的内容呢?”进一步开展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生成“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一新问题。此时,教师可立足该生成性资源,交由学生展开共同讨论,深化他们对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认识,明确自己面对传统文化时应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从而自觉弘扬传统文化。
三、课堂互动,捕捉生成资源
动态资源往往生成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可依托课堂互动,为动态资源的生成提供机会,并及时捕捉生成资源,将它们运用于教学中。课堂互动重在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教师需要在交流中捕捉生成性资源,并把它们引入课堂,强化学生学习效果。基于课堂互动这一环节,学生能提出不同的看法、产生思维的碰撞,在倾听和分析他人观点时生成新的疑问,这些都是获取动态资源的契机,需要教师敏锐地进行捕捉。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正确的认识,并自觉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基于此提出议论性较强的话题,引领学生展开分组讨论,同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各小组的讨论中,捕捉生成性资源,推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提出“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应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话题,让座位相近的3~5名学生自由组成小组,然后展开讨论。该话题考查学生对课程整体内容的把握程度,重视其思维互动中动态资源的生成,使他们能够立足教材内容,明确传统文化若要古为今用,就必须去粗取精、去伪求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方可为我们所用。
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为此,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一边巡视,一边参与到各小组中,捕捉生成性资源,并对学生所提到的内容加以强调和补充,在丰富课堂资源的基础上促使育人效果达到最大化。
四、创设情境,动态建构知识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环境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为促进学生建构动态知识,有效应用生成性资源,教师可创设情境,将学生置于特定情境下,引发其针对性思考与探究。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能够对课程内容的探究产生兴趣,有利于他们进入深度学习,继而全面掌握课堂内容。
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可立足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开情景模拟和展示,使学生对此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实现动态知识的建构,发挥生成性资源的运用优势。如舞蹈《唐宫夜宴》就是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播放这一舞蹈,带学生融入情境,感受盛唐时期的生活,让他们置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之中。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新时代还有哪些展现传统文化创新的例子?”让他们建立起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之间的联系,实现动态知识的有效应用。此外,教师也可带领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节目,基于直观、形象化的观看和鉴赏过程,让这些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点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中,学生提出新的内容、展开新的讨论,都充分体现出生成性资源在课堂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师可基于学生所提出的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善,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生成性资源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运用,既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切实丰富了课堂资源,可促使学生在知识的迁移与拓展中,实现对课程内容的深度把握。同时,为提高资源的生成和运用效果,教师要有意识地推动学生在思考与探究中生成新资源,并借助这些资源锻炼其综合能力,塑造其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作者单位:安徽省灵璧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