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谷秀芳《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关于核心素养有详细论述,提倡教师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思维、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素养。议题式教学是一种从教材或教学活动中确定合适议题,推进学生的信息搜索、问题探究、总结提升等核心素养进一步升华的教学活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打破了固定问题影响课堂效果的樊篱,利用灵活多变的议题,提升了教学开放度,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质。
一、探寻政治源头活水,强化政治认同
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利用生活热点或新闻观点作为议题的形式与内容,推动学生的政治学习与探索。教学时,教师应以学生感兴趣的议题为抓手,指导学生探寻政治源头活水,从核心素养的政治认同维度出发,研究议题式教学的实施方法,提出有关知识学习的科学性建议,为学生讨论研究提供参考,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提升政治课议题创设的时效性。
例如,人教版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一课,涉及改革开放进程、意义两方面知识。从教材来看,可供教师设计议题的参考较多。在“伟大的改革开放”一框中,教师可以设计议题:“改革开放以来,‘三大件’不断发生变化和发展,你认为‘三大件’应该是什么?你的家庭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通过学习、议论,需要认同“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议题式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观看改革开放前期和初期的人民生活状态记录视频,夯实学生的情感基础。为了避免改革开放内容相关教学沦为“历史课”,教师要根据学生对“三大件”(冰箱、彩电、洗衣机)的看法,结合史实阐释改革开放对人民生活质量的影响,让学生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优势,理解改革开放精神的精髓,增强对国家政治道路的自信、强化政治认同。
二、运用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议题作为政治课的核心内容,不仅能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学习,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积极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具有思辨性的议题,指导学生讨论科学方法观点,尊重学生的实际想法,带领学生有逻辑地进行思考和讨论,要求学生凭证而论、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品质。
例如,人教版必修2经济与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课,围绕市场经济体制展开,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一框中,教师可以设置议题:“某建筑企业进购一批钢材,诸多部门提出使用建议,如造家电、修铁路、建房子等,你认为这些钢材该应用于哪些领域?”此议题能引发学生对不同行业经济发展的关注,他们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状况,提出关于“钢材应用”的想法。接着,教师根据议题式教学进展状况,收集学生的不同观点,从计划和市场两个角度思考如何合理配置资源,结合实际需求以及资源情况,解释“合理配置钢材”的重要性。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合理建议“制造工艺品、远销海外”等,教师应根据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导学生分析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讲解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紧扣问题指导学生讨论,探讨钢材资源配置所带来的一系列积极和消极影响,要求学生提出科学方法。此举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白钢材只有分配到最需要的领域,才能发挥作用,取得良好的收益,由此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思考法治意义,增强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课程标准规定的高中政治核心素养一大维度,要求学生遵纪守法、知晓权利义务。议题式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思考守法的意义,以拓宽核心素养的培养载体。同时,教师要践行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精准切入开放度较高的讨论议题,驱动学生思考守法的意义,加深学生对权利与义务的认知,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例如,人教版必修3政治与法治《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一课,要求按照“依法治国历程、成就、总目标与原则”的线索,阐述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一框中,教师可以从法治的意义入手,设置“我国针对特定群体的优待和保护出台了相应法律,你都知道哪些?”“怎样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两个议题。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基于此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建设法治社会过程中,我国取得的显著成就,综合梳理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国家治理体系,指导学生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的时代意义。至此,学生可通过讨论和交流,明白我国形成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党始终与人民站在同一战线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日常新闻以及报刊中经常出现的法治信息,分析国家保障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权益的表现,紧扣议题思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提示学生分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联系依法治国的“法治体系、法治国家建设”总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依法治国这场深刻的革命,从党政角度、人民角度、国家角度研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必要性,营造热烈的讨论氛围,深化学生关于法治意义的理解,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
四、探讨社会实践影响,参与民主事务
社会实践活动是实施议题式教学的载体,能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归属感、自豪感。教师引导学生探讨社会实践影响,结合实际活动经历,畅谈参与民主事务的感受,能启迪学生关于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思考,驱动学生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在参与公共事务中体会民主的意义,形成良好的主人翁意识。
例如,人教版必修3政治与法治《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一课,对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作了详细论述,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理解参与公共事务的意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一框中,教师可以从组织形式、民主权利实践两个角度设置议题:“农民公寓建设听证会上,农民积极发表意见、听取建议,委员代表村民表达‘定期张榜公布信息、驱赶踏进农田的野生动物’诉求,你认为两种意见都值得采纳吗?”基层民主自治会议,生动诠释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村民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关切的事宜展开讨论,由村民委员会委员牵头组织村民进行讨论和解决,给基层治理带来显著变化。针对“定期张榜公布信息”诉求,有些学生认为这种意见值得采纳,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自我管理、监督。针对“驱赶踏进农田的野生动物”诉求,有学生认为应该使用科学手段保护农田,维护生态平衡,避免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对于学生的表述,教师在总结时表扬了他们的前瞻性想法,并带领学生课后到基层群众组织参与听证会,利用社会民主实践活动,升华议题式教学,使学生明白基层群众自治是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能增强参与民主事务的热情。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实践,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讨论热情,让学生深刻认知、理解政治知识。教师围绕教学主题设计议题,指导学生探寻政治源头活水、讨论科学方法观点,并加以科学点拨,能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价值,强化自身的政治认同,形成良好的科学精神。此外,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议题思考守法的意义,探讨参与民主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紧扣教学核心内容,培育学生的法治观,能激发学生自觉参与民主事务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