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入核心素养 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作者: 宋小炜高中化学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更新和优化,才能推动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强化课程的育人作用。新时期背景下,化学课程需要结合社会进步与教育发展需要,全面渗透和融入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和品质。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加强核心素养培育的意义
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得核心素养培育逐渐成为高中教育的核心目标。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要完成最基本的知识传授任务,更要全面落实核心素养培育任务,从多个维度实现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的提升。
1.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强调核心素养培育的化学课程教学中,不再以教师的教为核心,而是更加凸显学生的学,即学生需要自发、主动地学习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需要以他们自主学习化学知识为前提。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记忆知识点,往往只能对内容进行死记硬背,无法在核心素养层面实现良好成长与发展。因此,在强调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变得更为重要和关键,有利于学生自发而主动地展开探究。
2.强化教学实践
传统化学课程教学往往以课程知识传授为主,即便有实验教学也是着重为考试知识点的传授而服务,缺乏足够的实践性。在以核心素养培育为重点的化学教学中,理论知识传授仅仅是基础,探索与实践才是重点,教学将更加强调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通过实践促进学生能力与品质的良好发展。
3.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核心素养本身就是能力与品质的综合体现,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化学教学中落实相应的素养培育任务,能够引导学生基于知识学习在各个方面实现有效成长,实现思想认知、创新探究、模型推理、变化观念以及态度责任等方面的综合化发展。
二、核心素养融入高中化学教学的策略
1.加强对自主学习的引导
要加强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必须将自主学习作为重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恰当的指导构建由学生主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发而深入的探究中掌握知识,并实现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教师应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前提,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并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更多主动权,真正构建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堂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被动学习面临的各种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尝试将核心素养渗透其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深化理解并实现良好发展,尽量以隐性的方式起到良好的培育效果。
例如,教学“铁及其化合物”相关内容时,教师便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需要从之前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相关内容出发,对铁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加以学习。学生一边阅读教材,一边理解、思考和总结其中的知识点,弄清楚铁的可变价态,掌握描述与辨识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实验现象的要点,并能对二价铁与三价铁的检验方法以及相互转化方法有所理解。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着重指导学生对铁在氯气和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实验、二价铁与三价铁的相互转化实验等的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与辨识,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符号对铁元素相关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描述,同时指导学生从宏观特征层面出发对化学反应加以分类与表征,从而强化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素养的培育。
2.组织团队学习与探索
团队学习是十分适合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团队学习中,学生能通过相互合作、共同帮扶和一起探索深入交流,获得更加充满趣味性的学习体验,并能相互进行启发,协作解决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与问题。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学习与探索,通过适当的点拨、启发与帮助推动教学水平的提升。通常而言,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并通过任务或问题的方式强化指引,让各小组能在明确目标的推动下进行高效学习。而学生在团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获得更为丰富的体验,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
例如,教学“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成了多个小组,并面向各小组设置了任务与问题。各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围绕“原子核的结构”“质量数”“原子和微粒间的关系”“元素、核素、同伴素”“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间的相互关系”“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进行学习与探究。学生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一起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以及氢元素核素等问题加以探讨,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分析与处理数据的能力,掌握比较、归纳等方法,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认识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在团队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共同合作,并在此过程中收集证据、建立模型、推导结论和应用模型,逐步实现了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素养的良好发展。
3.全面优化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不仅能培养学生化学探究意识,也能强化教学实践,还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在探究和操作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也能以实验的方式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综合探究,尝试进行创新思索与探讨。教师需要将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重要方式,对实验教学进行全面创新和优化,尽可能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创新探索,助力学生的良好成长与发展。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尽可能突显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提供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安全、顺利地完成实验并实现良好成长。
例如,开展实验教学活动“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时,教师便可指导学生对实验教学进行合理优化。正式开始实验前,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对实验目标、实验原理加以探究,确保学生能以溶解、沉淀、过滤、蒸发等手段将粗盐中的杂质离子去除掉。之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并展示了实验所用的托盘天平、钥匙、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蒸发皿、酒精灯、蒸馏水、20%的NaOH溶液、饱和Na2CO3溶液等器具。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合作探讨,一起结合所学的知识内容对实验方法、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加以制定,分析实验方案的安全性、可靠性与有效性等,并交由教师判断实验方案是否符合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探究过程、处理结果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4.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了更多活力与可能性。教师需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借助信息技术构建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化学课堂模式,并在此过程中更好地助力核心素养培育。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教师可对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案进行合理设置,深化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融合,促使学生在直观、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要点,发展核心素养。
例如,教学“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利用提前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借助图片与动画,以较为直观而生动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通过简单而高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中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情况。在化学知识以及直观图片与动画的支持下,学生实现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良好发展。
总之,全面推动核心素养发展是新时期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师需要以提高自身能力为基础,深化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和把握,明确其内涵、特点与要求,进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强化核心素养培育,提升教书育人水平。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谷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