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体育跨学科学习的设计策略
作者: 周兰兰初中体育是初中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随着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体育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原本的“技能导向”逐渐进化为“素养导向”。这就要求教师在关注体育技能的同时,也要打好体育理论基础。在体育课堂中开展跨学科学习,不仅能融合各类学科优势,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丰富体育课堂,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简要探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跨学科学习的实践策略。
一、妙用跨学科主题,培养体育兴趣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以生为本”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宗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后续的学习。学习主题是串联学习内容、重组各科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式。教师在开展跨学科学习时,可以在初始环节融合其他学科,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以此创设趣味学习主题,让学生在主题的指引下,充分了解多元知识、感知体育魅力。同时,从学生主体出发的学习主题,更符合学生的内心期待,关注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既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充分发挥了跨学科学习模式的育人价值。
例如,教学“篮球运动”相关内容时,由于传统的篮球运动教学比较枯燥、乏味,易耗体力,且具有较高的难度,所以很多学生易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整体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开展跨学科学习时,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主题,如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美术、音乐元素,以此创设“画出我眼中的篮球运动”“跟着音乐传篮球”等学习主题,让学生利用画笔画出自己眼中的篮球运动场景,在以画表意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篮球运动的了解,或是跟着音乐节奏完成传球活动,在实践中逐渐掌握篮球运动的基本技巧。
此外,教师还可以融入语文学科,创设“寻找历史中的篮球印记”等学习主题,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了解篮球的发展历史、著名的篮球运动员等,以此丰富学生的篮球理论知识。甚至还可以融入英语学科、物理学科,创设“用英语讲述篮球”“科学解析篮球”等学习主题,既能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深入了解篮球技巧的原理,以便在实际比赛中制定出更合理、完善的作战策略,助力学生对篮球技能的掌握。
通过创设学习主题的方式开展跨学科学习,不仅能充分发挥各学科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能引领学生在生动、多元、趣味化的课堂氛围中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体育运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兴趣,促进其体育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二、创设跨学科情境,丰富学习体验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当学生对某一门课程感兴趣时,他们总是会积极参与探究、主动学习,最终也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果。由此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助力学生高效学习的催化剂,而创设情境是激发兴趣、启发智慧的有力举措。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学科优势为学生创设生动的跨学科学习情境,让情境带领学生感受体育趣味,激活大脑思维,并在自主探究与分析中发现和解决体育问题,提升体育技能。
例如,教学“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融合历史、音乐、物理等多学科知识创设跨学科情境。如电影《长津湖》中有这样一段情节:“英雄少年伍万里多次利用投掷技术为战争最终的胜利创造了契机……”而这正是因为他具备了精湛的投掷技术。投掷技术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很多体育运动的基础。长津湖战役是历史学科中抗战主题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借此创设抗战爱国情境,让学生观看电影片段,并讲述历史课程中的长津湖故事,利用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视频观看完后,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情境化的实战演练活动,主要环节分为投掷“炸弹”(实心球)、穿越封锁线、抢占高地等,让学生切身感受战争的艰难,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相关体育技能。在情境演练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融入其他学科知识,如演练开始前,学生需要研究“军事地图”,这里就需要运用到相关的地理知识,在演练过程中学生需要解决“超越器械”等技术难题,此时就要运用到物理知识等,整个游戏过程,学生需要调动自身所学,也充分启发了他们的智慧。教师正是通过创设跨学科学习情境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了生动的抗战情境,让学生了解了史实、丰富了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也充分体验了战争流程,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抗美援朝战士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意志和精神,这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涵养了学生的思想品德。
生动的跨学科学习,不仅有效锻炼了学生的体育技能,还培养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更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巧提跨学科问题,深化运动技能
问题是触发学生思考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跨学科学习中,问题的创设不仅能引领学生深度思考,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所学,突破难点,掌握技能,完善知识结构。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创设多元问题,在融入多学科知识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带领学生进行自主分析与探究,从而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知识解决体育问题,强化体育技能,提升体育综合素养。
例如,学习“田径运动的弯道跑”相关知识时,教师往往会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将身体向内倾斜,当跑步速度越来越快时,向内倾斜的角度自然就会越大。此时,学生可以采取外大内小的摆臂方法保持身体的平衡,但很多学生不理解这一动作的原理,导致实际运动时很难将动作做到位。事实上,这一动作涉及了物理学科中向心力与离心力的知识,因此,要想解决这一体育问题,让学生理解其内涵,就需要融入物理知识,将物理与体育进行跨学科融合,让学生了解其中的物理原理,从而掌握体育技能,解决运动难点。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田径是体育运动中最常见和基础的活动,很多人认为跑步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领,但其实纵观历史上的田径名将,他们在跑步时,不仅速度飞快,在跑步时身体的平稳度也非常高,这是为什么呢?”然后引导学生可以从田径运动员入手,查询相关资料,并从技术层面分析田径运动的特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很快就会发现其中的物理原理,了解到向心力与离心力的知识。了解了相关原理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知识我们知道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如何做呢?”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圆盘、绳和小球完成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物理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然就能更真切地理解其中的物理原理,明白离心力与向心力和田径运动之间的关系:人们在跑步,尤其是在过弯道时,实际上也是在围绕着一个点进行圆周运动,因此也会产生相应的离心力;而当人在跑步时,他的身体会有一种向外拉伸的力,如果身体不向弯道内侧倾斜就会很难保持身体平衡,在跑步过程中就容易摔倒或偏离跑道,所以当速度越来越快时,就越需要将身体的重心向内侧倾斜,这也就是向心力。教师正是利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并适时引入物理学科,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分析、操作中逐渐理解相关原理,掌握运动技能,解决体育难题,这也是跨学科学习最终的教学目标。
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跨学科学习,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强烈的跨学科意识,巧妙挖掘体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要积极探索和创新跨学科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各类学科优势,让学生在跨学科引领下启智、立德,身心全面发展,继而打造更加多元、趣味和更具育人价值的体育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实验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