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真实情境的创设
作者: 赵新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学习,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素质和关键能力。真实情境中学习,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建构与成长。这些情境的创设不仅要促进学生知识的习得,还要助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提炼学科大概念,创设真实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是为了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情境的创设不能脱离语文学习的本质,而应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和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为目的,这样才能凸显真实情境在语文教学中的教学价值。
1.基于核心素养,提炼学科概念
语文学科大概念包括读写内容和读写过程两方面。其中,读写内容大概念指向语言鉴赏及表达规律,读写过程大概念主要是指理解具体内容时所采取的策略。语言运用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而习作训练是实现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经阶段。具体教学时,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提炼学科概念,并创设学习情境,进而促进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
以“想象习作”教学为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第一学段、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分别编排了契合本学段学生特征的想象类习作训练,从低年级的想象写话,到中年级的“这样想象真有趣”,再到高年级的“二十年后的家乡”“神奇的探险之旅”,对学生的想象要求逐步提高。教学时,教师应从培养学生想象力这一学科大概念出发,根据习作要求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对于低年级的想象写话训练,教师可借助插图直观地演绎创设写话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让学生在真实情境的驱动下表达自己的想法。针对中高年级,教师应依据习作要求营造想象氛围,并通过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情境中,使学生的想象更加丰富、有趣,切实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基于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创设适合学生的真实情境。
2.基于大概念,创设真实情境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基于大概念创设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概念性的理解,避免情境泛化。然而,有些语文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不论年级高低,也不论文体类型,统统采用音乐渲染气氛,这种情境创设无法从宏观层面进行大概念的创设,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以《树之歌》的教学为例。本课属于识字单元的学习内容,重点在于让学生能够主动发现汉字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根据新课标的学习任务群,本课内容指向的是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从单元内容来看,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识字规律,并能够依据这种规律自主识字。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掌握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呢?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生字转盘游戏”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完成识字任务。首先,教师出示本课生字让学生观察并说说有什么发现。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这些生字都是木字旁,而且这些生字都是树的名字,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跟木字旁有关的汉字多与树木有关”这一发现。当学生明白了形声字形旁表意的功能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转动转盘,一边玩,一边识字。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学生运用形旁加声旁的方法不仅能认识汉字,还能感受到汉字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逐渐帮助学生建立对“形旁表意,声旁表音”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为学生运用这种规律认识更多的汉字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基于语文学习内容特点,提炼学科大概念,创设真实情境,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学习系统,促进学生提升学习质量。
二、关注学生本质理解,创设真实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让学生的学习只是停留在机械抄写识记的层面,而更应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本质理解。为了达成目标,教师需要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从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1.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创设真实情境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帮助他们在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这样的学习情境对学生来说才真实,才有意义。
以《肥皂泡》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习情境:“同学们,平时你们玩过吹泡泡游戏吗?你们是怎么玩的?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读课文,说说作者笔下的吹泡泡游戏和自己玩过的有什么不一样。这种真实情境的创设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其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经验与知识之间的联系,高效实现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以此创设学习情境,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降低学习难度,促进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2.基于学习共同体,创设真实情境
真实情境不是事先安排好的,而是随着教学活动不断推进的。学习活动中,教师、文本与学生之间形成了学习共同体的关系,教师基于学习共同体创设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发生。
以《自相矛盾》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与拼音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提出自己的疑问。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当学生对寓言的大致意思了解之后,为了深化学生对寓言寓意的认知,教师可以创设学习情境:“假如你是围观群众的一员,看到卖矛盾的人不能回应以后,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要想帮卖矛盾的人把他的东西卖出去,他该怎样做?请你教教他吧!”这个学习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卖矛盾的人错在什么地方,还可以让学生明白如果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该怎么做,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基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与文本,甚至与作者形成学习共同体,可以帮助学生触摸到语文学习的本质,学到的知识能够在未来学习其他知识及社会实践中得以迁移运用。
3.关联学生现实生活,创设真实情境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尤为重要。教师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创设真实情境,可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学写留言条”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学习情境:“同学们,如果爸爸妈妈不在家,有同学约你踢球,你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却没有人接,怎样才能让他们知道你去哪了,不为你担心呢?我们可以用写留言条的方法,你们想学习这种方法吗?”这种真实情境的创设与学生平时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关系密切,有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关联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内容的实用性价值,进而愿意积极主动地融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凸显语文课程情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基于语文学科大概念及学生对语文学习知识内容的本质理解创设真实情境,可以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切实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县五营学区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