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长文短教”

作者: 梁烽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将篇幅较长的课文定义为“长文”,这些课文篇幅长、段落也多,学生阅读和理解起来往往较难。对此,在小学语文“长文”教学中,运用“长文短教”的教学模式,可以提炼重点内容,缩短教学时长,加深学生对篇幅较长的课文的阅读和理解。《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篇典型的“长文”,本文以此为例,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长文短教”。

一、分析课文,评估学情,设定“长文短教”目标

《孙子·谋政篇》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不仅适用于军事纷争,对小学语文教学也具有指导意义。如果将小学语文教学比作“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教师就是“战场”上的“将军”,学生是“士兵”,“长文”是“敌人”。“将军”越了解“士兵”和“敌人”,越能在“战场”设定可实现的目标,进而取得胜利;教师越了解学生和“长文”,越能使“长文短教”目标合理化,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应预先分析课文,评估学情,以便设定科学的“长文短教”目标,发挥目标导向作用,促成“长文短教”目标的实现。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课选自《安徒生童话》,虽然篇幅较长,但是内容生动有趣、想象大胆,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无须担心学生“不愿阅读”,仅需思考“如何降低学生阅读难度”即可。《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为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课文,在四年级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长文”,具有一定的“长文”学习经验和能力,但是仍未积累足够的语文常识,容易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出现不认识字词、不理解语句等情况。

为此,教师可以围绕课文生字、生词与特殊语句设计调查问卷,提前了解学生学情,然后结合课文内容,设定以下目标:(1)抓住课文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故事情节;(2)学习从不同角度阅读课文和提出问题,感受安徒生童话中的真善美。

通过综合分析课文和评估学情,“长文短教”教学目标更加契合学生实际,自然可使小学语文“长文短教”教学在降低教学难度的同时更具针对性,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精选切口,提高期待,推进“长文短教”进程

降低学生阅读难度后,想要进一步推进小学语文“长文短教”教学进程,教师应提高学生阅读期待。教师可以精选“长文短教”阅读切入口,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发现“长文”趣味。如,教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课时,一方面,教师可以题目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在“观察”和“猜测”中增强学习动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内容为切口,借助连线图、思维导图、填空题等材料,让学生在“探索”和“梳理”的过程中提高阅读兴趣。

1.以题目为切入口:观察、猜测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以“豌豆”为背景,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师可以借助“豌豆”实物与影像资源,引导学生观察豆荚及其破裂过程,还有豌豆的生长过程。这样,学生在“长文”与生活间建立联系,能够有效降低畏难情绪,放松学习心态,为教师推进“长文短教”教学创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此外,课文题目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能够满足学生的“猜测”需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板书题目,并引导学生猜测两件事:第一,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豆荚?第二,豆荚里的五粒豌豆会发生什么?随着猜测的不断展开,越来越多的学生想要通过阅读验证猜想,教学活动随之推进。

2.以内容为切入口:探索、梳理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内容生动有趣,故事情节充满层次和变化。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故事情节特征和豌豆形象,概括不同豌豆的经历,设计连线图。之后,教师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将豌豆形象与对应经历连在一起,也可以设计“第一粒豌豆落到了_____,被_____;第二粒和第三粒豌豆_____,被_____。”等填空题,让学生一边阅读课文,一边根据自己读到的内容完成填空。以趣味探索和梳理任务为载体,学生对课文故事情节愈发好奇,增强了阅读的积极性,同样有助于教师的“长文短教”。

三、要素引领,问题驱动,丰富“长文短教”内涵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突出“双线”编排逻辑,每个单元都有对应的语文要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语文要素为引领,培养学生语文学科基础能力。“长文短教”教学模式下,教师同样应关注单元语文要素,让小学语文教学深入浅出,内涵丰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处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其单元语文要素如下:(1)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2)写一个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教师可依据前者,以问题驱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长文短教”教学,促进学生多角度阅读。

1.聚焦语文要素,巧设问题

聚焦单元语文要素设置“长文短教”问题,教师应紧扣“长文”具体内容,避免盲目。《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讲述了豆荚成熟裂开后,五粒豌豆的不同境遇,并且重点描写第五粒豌豆和小女孩之间的神奇故事。基于此,教师可着重围绕小女孩和第五粒豌豆之间的故事,设置以下问题:(1)作者写到“小女孩轻轻地亲吻第五粒豌豆所开豌豆花的柔嫩叶子”时,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这一天对谁来说像一个节日?(2)作者将第五粒豌豆和小女孩联系起来,有哪些深意?(3)如果你也在故事里的豌豆荚中,你希望自己是哪一粒豌豆?为什么?

问题围绕小女孩与第五粒豌豆之间的故事进行设计,引导学生从“小女孩”“第五粒豌豆”等多个角度思考第五粒豌豆对小女孩的影响。学生只要认真探究问题,便能进一步理解课文内涵,实现“长文短教”学习目标。

2.落实语文要素,探究问题

以语文要素为引领,以问题驱动学生多角度的语文思考,教师不能将教学局限在“提出问题”层面,而是要发挥专业优势,尽可能全面地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理解课文深意。如教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课时,教师可以针对问题(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前,教师可以将学生根据日常表现打乱分组,让每个小组都既有思维发散的学生,也有一些存在思维定式的学生。小组讨论期间,教师主要扮演“观察者”与“组织者”,让学生自行维持小组秩序,自由发言和讨论。有些学生提出:“这一天对小女孩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因为之前的小女孩已经躺在床上一整年了,但是现在的小女孩能够坐起来,还能亲吻豌豆苗的叶子,这让小女孩感到很幸福。”也有学生认为:“这一天对第五粒豌豆简直像是一个节日,它原本是最不起眼的一粒豌豆,却成长为豌豆苗,还为小女孩带去了希望和温暖,所以站在第五粒豌豆的角度,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学生在小组中不断碰撞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答问题,实现对课文的多元理解,让“长文短教”教学成功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彰显丰富的人文内涵。

总之,抽丝剥茧的语文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收获,但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的“长文”教学,不怕“短教”,而怕咬文嚼字。教师应在小学语文“长文”教学中,积极开发“长文短教”教学模式,突出教学重点,然后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基础上,提升实际教学效果。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课中落实“长文短教”教学,教师首先应分析课文、评估学情,其次应精选切口,提高学生阅读期待,最后应以语文要素为引领,让问题驱动学生思考。而以上策略,同样适用于小学语文其他“长文”教学。教师可立足小学语文“长文”教学实际,灵活调整“长文短教”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兰化二小)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