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升学生数学思考力的策略
作者: 赵倩数学是一门具有逻辑性与抽象性的基础学科,每一名学生都应学习并掌握这门知识。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和学生数学思考力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数学思考主要指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能力与学习意识,从多个角度进行数学思考,进而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对数学学科产生学习兴趣。
一、启发好奇心,主动发现数学问题
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探究分析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升学生思考能力的教学策略中可以发现,重视启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主动发现数学问题。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疑问性学习并带着好奇心探索知识。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为例。教师结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疑问性学习并带着好奇心探索数学知识,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如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将13个苹果平均分给4名学生,请问每名学生可以分得几个苹果,还剩几个苹果?若想将苹果均分给每一名学生,还需要准备几个苹果?”教师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生活化思考,想想如果自己是分苹果的人应该怎么做,从而找出均分苹果的方法,明确余数的含义并找出问题解决方法。当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后,其思考力将得到充分提升,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积极主动,其学习效果会更加显著。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意识,使其在问题情境的启发下,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并在思考中自主探究,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产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增强其数学学习自信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兴趣引领,提升核心解题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这一理念,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可以采取有效策略,以思考力促进学生的“自主生长”。通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快地引导学生分析数学问题,并主动总结整理问题的解题思路,形成数学核心解题能力。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观察物体》的教学为例。教师用展示实物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教学时,教师将一台笔记本电脑摆放在讲台上,邀请学生从正面、侧面及上面观察电脑的形状,并简单绘制出图形的外观。这一教学活动巧妙利用了学生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和对动手操作的渴望,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学习兴趣。随后,教师鼓励学生离开座位主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随着观察角度发生变化,电脑的外观形状也会发生变化。此时,教师鼓励学生用手中的正方体小木块摆放不同的造型,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图形外观形状与角度变化的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感。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将更有助于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学会通过思考与实践解决问题。此外,当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后,将不再认为数学学科是一门难以理解且具有较大难度的抽象性学科,反而会认为数学是一门充满乐趣和实用性的学科,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为提高数学思考力做好准备。
三、激发思维力,培养学生思考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力即思考力,与物理学知识中的“力”概念相似,也有三个要素,分别为大小(信息量的多少)、方向(思考的价值目标或方向)和作用点(思考的对象)。小学数学教师在激发学生思维力的教学中应明确数学的方向与策略,充分利用课前预习作业,引导学生树立思考意识,促进数学综合素养的培养。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观察物体》的教学为例。教师意识到,虽然课程内容简单,但却需要学生亲身实践观察学习后,才能有更丰富的学习收获。单纯的课堂讲解无法充分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可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自行选择物品进行观察,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如一名学生选择家中的篮球、椅子为观察对象后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观察篮球与椅子后发现,无论从哪个方向观察篮球,篮球的外形都是一样的,但是椅子的外形会有变化呢?为什么从不同的距离观察篮球和椅子,都会发现观察对象的大小会随着距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呢?”由学生提出的观察问题中可以发现,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被激发并开始自主分析。当学生具备了思考意识后,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将变得更有意义。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布置预习作业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力,使其在实践观察中对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继而开始独立思考问题,不仅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做好铺垫。
四、优化教学力,强化学生思考能力
教学力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上采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可以获得的教学成果。课堂教学涉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当教师的教学力优化提高后,学生的学习力和思考力也将有所提高。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课下不断夯实自身的教学知识,提升教学能力,在课上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多采用正面激励的教学方法,激发并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图形与拼组》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优化教学力,培养并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课后,教师不仅要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同时还要主动通过互联网学习先进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媒体教学法、问题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等。通过优化后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一言堂”教学观念,积极主动与学生进行互动,并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表扬与鼓励。如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这样表扬:“回答思路很清晰,有很大进步。”“虽然结果不正确,但你的解题思路很新颖,再结合老师教授的方法思考一下,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此时,在教师教学力作用下,学生的思考能力将得到有效培养,其课堂学习效果更有保障。
由此可知,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师的教学力,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与教学态度等方面综合性提高教学能力,将有助于学生思考力的培养和数学学习效果的增强。
总之,课程改革背景下,想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力,可从启发学生数学学习好奇心,引导其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力,培养学生思考意识以及优化教学力,强化学生思考能力四个方面展开。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课堂主导落实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稳步形成,实现提升学生数学思考力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市岱庙办事处三友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