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图像感受能力的培养

作者: 邵金凤

图像感受能力与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等,都属于美术核心素养范畴。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利用图像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图像开展问答教学、利用图像组织讨论活动、利用图像创新美术制作的教学角度出发,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丰富的感官氛围,让学生在多种互动、名著鉴赏、创意创作等实践中,顺利提升图像感受能力,构建系统性美术学科认知体系。

一、利用图像创设教学情境,多元感受作品意境

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专业知识储备量,决定了他们对图像的赏析水平。教师应具备学情调研意识,从不同角度全方位了解学生的美术学习基础,针对性筛选符合学生学习诉求的图像教学信息,完善鉴赏教学课程,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直观、生动的图像感受情境,为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意境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多媒体的视听功能能够对学生的多种感官产生强烈冲击,促使学生在艺术熏陶中获得更深刻的美术感悟,尤其是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的美术作品,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图像感受活动的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

创设图像感受情境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素材,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收集生活素材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素材的搜集,并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以发掘生活中的创作素材。学生对信息搜集任务已经很熟悉,能够主动对家庭、学校、社区、公园等场所的美术元素,如家里的剪纸、超市的装饰物、公园的雕塑等进行发掘,并以绘画或照片的形式进行记录,参与班级展示环节。教师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进行展示,引导学生从线条、形体、空间、肌理、质感、色彩、构图等各个角度展开观察。这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美,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和分析美术作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通过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解、接受、思考和感悟能力。此外,作品赏析需要方法和步骤的支持,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有目的、有步骤的观察和分析习惯,从而在实践中提升他们的图像感受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美术学科认知体系,为他们的美术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图像进行问答教学,深度发掘作品内涵

小学生对不同图像的感受往往停留在表层,通常只用“好看”和“不好看”来评价。组织图像感受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性问题和多元化问答教学,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等操作中寻找答案,在各种实践中明确观察角度、思考方向、感知内容等。问答教学模式的融入,为学生拓宽美术学习思维和深度发掘美术作品的内涵提供了导向作用,使学生在赏析训练中逐步培养图像感知能力。实施问答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提问,因为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具挑战性,有助于他们的快速成长。

单纯的知识灌输往往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而问答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为学生指引赏析方向,为其进入深度学习环节提供必要的支持。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具有群体性,教师应科学评估学生的审美层次、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为设计普适性更高的观察问题提供参考。设计问题时,教师应从多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展开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拓宽思维广度和学习视野。如教师可选择一组技法、造型、色彩、构图等各不相同的剪纸作品图像,引导学生对这些图像进行有序的对比和分析,关注作品的细节,了解作品的特征,梳理其中蕴含的美术知识。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根据问题引导展开相应的思考和探索。此外,为了帮助学生内化对美术学科的认知,教师还应给予学生设计问题的机会,鼓励他们从独特的观察角度出发,设计作品赏析问题。观察问题的设计是将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从表层到深层的过渡训练,能对学生梳理和归纳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利用图像组织讨论活动,合理强化作品感悟

不同学生对同一作品的观赏角度、鉴赏感受、理解程度等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应适时组织讨论活动,根据“同组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组,为每个小组分配相应的鉴赏任务。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分享他们通过作品感受到的作者心理活动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在互动中获得更多思维碰撞的机会,从而强化他们对作品的深度感悟。组织讨论活动时,教师应适时参与,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同时维持课堂讨论秩序,确保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传统的讨论活动是学生自由讨论,如果缺乏引导,容易出现讨论与课堂内容无关的现象。为了提高学习活动的成效,教师应创新讨论活动的形式,开展组织课堂辩论、分组阐述观点、合作解决问题等互动学习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增加讨论的趣味性,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将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分组,可以发挥学优生的榜样作用,有助于维护课堂秩序和达成学习共识。讨论活动并不意味着教师不参与或完全放任学生自由发言,而是适时加入互动,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及时给予表扬,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遇到分歧较大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辩论活动,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阐述观点,引导他们在深入探索中逐步解决问题,从而在辩论中增强学习体验。亲身实践是知识积累较有效的学习方法,适宜的讨论活动,能够为学生带来更深刻的学习体验,让观察成为学习习惯。

四、利用图像创新美术制作,多元化彰显作品魅力

小学美术创作涉及将自己对事物的感受通过绘画、泥塑、剪纸等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因此,图像感受能力构成了强化美术创作能力的基础。在学生完成一系列图像感知训练后,教师应结合学生探索欲强的年龄特点,及时教授相应的美术创作方法和材料运用技巧,帮助学生更准确地将自己的感受转化为艺术表达。美术课堂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经历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让他们在观察、思考、实践的过程中体验美术学科的魅力,并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积累和应用美术知识。

小学生的好奇心重,对未知的事物有强烈的探索欲,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展开教学设计,组织创意创作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图像感受能力。组织创作活动时,教师应选择与生活紧密相关且富有趣味性的绘画、泥塑和手工制作等内容,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图像的观察感受进行艺术创作。学生对实践类活动有较高期待,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活动进展会较为顺畅。如教授《五谷作画》时,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收集五谷杂粮样品,并在此过程中了解不同米类、豆类、干果的名称、颜色、形状、纹理等信息,为后续的五谷画创作打下基础。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将个人情感融入作品,将作品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并组织成果展示和评价活动。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帮助他们在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逐步改进不足,促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总之,图像感受能力是美术学习的核心基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精心挑选合适的图像信息,创造富有趣味性和直观性的学习环境。通过开展多样化的互动和创意创作活动,以及创新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完整地经历观察、思考、讨论、实践和总结的学习过程。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客观分析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成长需求,科学地做出应对,并动态调整教学方案,以提升教学活动的契合性。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感受的意识和习惯,使发现美、感受美成为学生生活的常态,为他们打下坚实的美术学习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