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张银慧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体系中。思辨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其数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解析问题的能力都受到思辨能力的影响。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巧妙设计课堂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创设情境,创造思辨空间,激发思辨动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直观的素材或情境出发,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辨动力,然后由教师引导帮助学生从直观具体走向抽象,让学生在把握数学知识本质的同时形成思辨能力。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情境素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快速进入知识学习。此外,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要让“思”和“辨”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因此教师还应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创设便于学生质疑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思辨空间,激发其思辨动力。
例如,学习“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创设生活化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车辆的照片和视频,调动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提出情境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车辆的轮子都是圆形的吗?这些轮子能否设计成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状呢?”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初步的解释。有的学生说正方形和三角形会导致车辆走不动;有的学生说圆形车轮运动更快;有的学生说圆形产生的摩擦阻力最小……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借助情境问题提供思辨空间,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激发其思辨动力。
二、经历思辨,把控思维动态,实现思辨互促
“思”和“辨”是一个整体,“思”是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思考,有效构建新的知识,而“辨”是将思维外化,用语言或文字进行说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求教师带领学生经历思辨过程,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以思考促进辨析,依托辨析让学生的思考更清晰、深入,使思考和辨析互相促进。
1.提供思维支架,促进学生的深层思考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串为学生的思维铺路,提供学习支架,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考。问题要设在关键之处,从教材内容和课程目标出发,在关键之处设问,帮助学生梳理思维。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从简单的问题出发,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呈螺旋上升,对知识的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同时,教师要立足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体现问题的层次性,让学生感到疑惑,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结合以往的经验和知识思考、辨析,最终得到答案。此外,问题结构要简单明了,缩小范围,让学生能够找准方向、抓住重心。
例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开展学生喜欢的“摆正方形”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小棒,让学生用这些小棒摆出正方形。开展这样的活动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直观操作中,学生在摆正方形时会剩下一些小棒,继而对余数形成初步的认知。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可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都剩下了几根小棒?”学生发现不同小组剩下的小棒数量不同,有的是1根,有的是2根,还有的是3根。教师接着问:“有没有哪个小组剩下4根呢?”学生略加思索都说不可能,因为剩下4根就又可以摆出一个正方形了。教师继续追问:“你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剩下的小棒有什么特点?”学生陷入思考,最后明白剩下的小棒要少于4根,由此得出“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提出具有思辨意义的核心问题,以问题串促进学生思考、分析、推理、总结,促进学生的深层思考。
2.提供表达平台,促进学生的有效辨析
辨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辨析能让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从表象到本质,实现深层次的学习。教师在数学课上也要多给学生提供表达、展示的平台,在学生认知的困惑点、知识的难点之处组织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厘清混乱的思维,深入把握知识的内涵。教师可以从核心问题激“辨”,围绕核心问题组织学生辨析,帮助学生把握核心知识点,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捕捉课堂生成资源,适时点拨导“辨”,明确辨析方向,让学生的辨析更有效果。
例如,学习“小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引导学生将米尺平均分成10份,从中找出1份,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1分米和米的关系,初步感知小数。接着,教师从核心问题激“辨”,鼓励学生从米尺上找到其他的小数。有的学生找到了0.2,有的找到了0.3……教师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其他学生找到的小数,组织学生对比、辨析,发现这些小数的相同点,让学生从中抽象出小数的本质,能够理清小数和十进分数的关系。最后,教师又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将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几份就用零点几米表示,如果换成其他的单位,也将其平均分成10份,还可以用小数和分数来表示吗?”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学生都进入了深思,有的学生觉得可以,有的学生则认为不可以。此时教师可以适时点拨:“你能结合具体的例子给这条线段选一个单位,然后用小数和分数对指定的部分进行表示吗?”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的辨析有了明确的方向,进而能够深入理解小数的意义。
三、动手操作,关联生活实际,促进思辨内化
实践出真知。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有效结合,在实践中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辨,并关联现实生活,给学生提供实践运用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促进思辨内化,使学生的思辨能力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1.开展课堂实践操作活动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积极开展课堂实践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引发学生深度思辨。如学习“统计”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从数据收集、数据整理以及图表绘制这几个方面设计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制作统计表,在这个过程中感知不同类型统计表的特点、优势,组织学生对比、分析、总结,最终深入把握每一种统计表的特征和价值。在课堂实践操作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总结。
2.组织课外实践操作活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布置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如学习完“统计”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布置统计本班学生身高体重、最喜欢的明星、最喜欢的学科等数据整理类的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制定活动计划,展开调查,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绘制合适的统计图,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各种统计图、表的把握,将学生的思辨思维转化为具体的数学技能。
总之,思辨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辨能力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优化教学活动设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辨动力,提出情境问题给学生创造思辨空间,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同时,教师应设计问题链为学生提供思维支架,促进学生深层思考,提供表达平台,促进学生的有效辨析,实现思辨互促。此外,教师还要开展实践活动,关联学生现实生活组织实践操作,促进学生的思辨内化,发展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邑县金银花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