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策略
作者: 胡红珍知识源于生活,也应服务于生活。数学,作为知识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只有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才能彰显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小学数学教育是塑造学生数学思维和素养的关键阶段,随着数学知识难度的提升,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将深受小学阶段基础知识学习的影响。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应得到充分重视,以便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本文从实践经验出发,探讨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途径、方式和手段,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将生活中的琐碎事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难题。从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成果的分析得知,学生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较少,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缺乏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兴趣。教学脱离生活成为阻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具体教学时,教师应积极引入生活元素,将学生熟悉的生活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直观地展现学科教学与实际生活间的紧密联系,使学生逐渐意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优化》一课时,导入环节,教师可先播放一段“路人在学校旁边煎饼摊买煎饼”的短视频,通过展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营造贴近生活的教学氛围,使数学知识变得亲切。随后,教师提出问题:“煎饼摊老板只能同时烙2张饼,每张饼需要烙4分钟,现在有3名顾客买饼,每人买1张,若你是煎饼摊老板,你该怎样让顾客尽快吃上饼?”以此形式创设包含具体问题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包含具体生活元素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发,并展开思考与讨论。通过自主探究和教师的启发,学生顺利解决教学问题时,会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快乐与成就感,这将增强他们未来解决类似问题的信心。此时,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如何解决?”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并解决类似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案例中,教师通过播放记录学生日常真实生活的视频短片,并围绕视频内容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进行思考和探究,又能让他们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从而增强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因此,教师应多样化创设生活情境,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并主动加强锻炼,进而为该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问题引导,明确分析要点
理清问题解决思路,明确问题分析要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很多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往往急于寻找答案,缺乏认真分析和耐心思考,导致偏离思考方向或探究过程过于盲目,因而难以正确有效地解决问题。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可以逐渐明确分析问题的要点和方法,能够更具方向性地进行问题探究,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混合运算》一课时,教师可先提出生活化问题:“最近学校新买了一些体育用品,其中有12个足球,其数量是排球的3倍,但比网球少5个,学校买了多少个篮球和排球。”然后让学生快速计算出答案,有的学生为追求解题速度,会出现审题不仔细的情况,导致错误,如通过12×3=36计算足球个数,通过12-5=7计算篮球个数等。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学生计算结果的对错,而应逐步提出“学校一共买了几种球?”“能够确定数量的是哪种球,其数量是多少?”“排球与足球,排球与篮球之间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等递进性问题,引导学生重新分析题目并检验计算结果。在阶段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分解题目并在寻找阶段性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明确了题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数量关系”,从而自主发现之前问题分析和计算过程中的错误点,并重新计算出正确的问题答案。
案例中,教师以题面信息误导性较大的题目为载体,通过提出阶段性教学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身在分析和探究问题时存在的问题。在阶段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逐渐认识到,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解答,而应仔细阅读题目,将题目进行合理拆分,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明确各信息间的逻辑关系,再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探究和解答,这样才能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切实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要点,显著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探究活动,培养探究能力
对学生而言,具象思维是学生认知事物的主导性思维,因此,相较于看和听,亲身实践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基于此,教学时,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主体,解决具体问题为目标,设计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探究解决问题,这是促进学生知识内化,提升其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这一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形式,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探究来总结、推导出计算公式。如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然后为各小组分发网格纸,让各小组学生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找寻其他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在这种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问题探究兴趣被充分激发,并展开积极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剪切拼补”“查格子”“图形转换”等多种问题解决方法,最终通过同伴间的合作与自身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案例中,教师基于“让学引思”教育理念,将课堂交还给学生,通过组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平台,使学生的具象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相较于传统的学习模式,该模式能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教学内容产生更为直观和深刻的理解,不仅能有效内化知识,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理解得更加透彻,而且能深刻体会到通过亲身实践探究解决具体问题所带来的乐趣,还能在探究过程中总结出“问题解决方法不止一种”“可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等经验。这样,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
总之,新时代数学教学内容正在发生改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体现了课程改革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加强对问题的引导,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分析要点和角度,通过开展探究活动,提升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