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体视域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路径探讨
作者: 虞阳洋设计小学数学单元作业时,教师要有整体性的观念,对单元内容、单元素材、单元导学和单元评价等要素进行优化处理,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探究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单元作业设计追求关联性、系统性、覆盖性、开放性和探索性,教师可在学情把握基础上进行具体的设计和组织,这样能够提升作业的适配性,也能够顺利启动学生的学科思维,督促学生在思考、归纳、分析、梳理、操作、验证等过程中构建数学基础能力。
一、整体梳理单元内容,细化作业目标
整体梳理单元学习内容时,教师需对学生学习现状作出准确判断,并在作业设计中细化要求和目标,为学生带来更多启示和引导。学生对单元作业并不陌生,教师应在作业的统合性、关联性、系统性方面展开研究,优化作业设计方案,增强作业的适配性,从而赢得学生的青睐,提升训练效果。在整体视域下设计单元作业,需突出整合意识,教师应对单元内容进行有效处理,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调研作业条件,以确保作业设计能够取得理想效果。
例如,教学《位置》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利用生活案例进行单元学习,重点学习生活位置定位方法。设计单元作业时,教师引入选择题、判断题、操作题、应用题等内容,并提示学生该作业与教材内容高度对接,要求仔细审题并思考,注意方法的应用。特别针对操作题和应用题,学生需要正确规划思考路线,确保训练活动顺利开展。如针对空间位置定位的设计,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到平时生活中常见的电子地图、车机导航、手机导航等应用,这些都属于位置定位方法,如何进行对接思考,是本单元作业设计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展开思考和设计,这样单元作业操作就可顺利展开。具体实施时,教师可设计作业题目:“如果要将方格中的三角形向右平移5个格,应该如何操作呢?如何利用数对进行具体定位呢?”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展开思考和分析,加深了对位置概念的理解,通过实践操作,课堂学习气氛也变得活跃。
案例中,教师对作业内容进行多重梳理,为学生制定合适的训练方案,并提出针对性指导,能帮助学生顺利启动学习思维,进入数学作业的操作和思考环节。对于操作题和应用题,教师的指导更为精准,学生的反馈也更加直接,训练效果显著。同时,教师从单元整体视角展开设计和指导,为学生规划了清晰的操作路线,学生对单元作业也有了更强的责任感。
二、整体发掘单元素材,形成作业体系
数学单元教学有固定的教材,教师要深度研究教学内容,重点提炼关键素材信息,并围绕这些信息设计单元作业,以体现整体关联意识,提升作业品质。同时,设计单元作业时,不应盲目追求数量,而要突出其覆盖性和关联性,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处理,为单元作业的设计提供丰富的信息支持,减少数量,增加统合性,这是提升作业设计效果最明智的选择。因此,教师设计单元作业时,要深度发掘教材内容,以提升作业的适配性。
例如,教学《可能性》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挑选一些易于操作的题目进行课堂训练,然后设计单元作业任务,让学生利用硬币、彩球、纸盒等生活材料,自行设计训练任务,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共同总结实验结论。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并解释设计方案,让其他同伴验证实验结论。如纸盒摸球实验,盒子里有红、黄两种颜色的球,学生在未知的情况下摸球,每人摸10次,每次摸一个球,记录并分析红球和黄球命中的概率。学生对这样的操作实验比较感兴趣,参与热情很高。教师则通过现场互动交流和即时评价,营造积极的课堂作业训练氛围,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案例中,教师布置单元作业任务,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展开具体设计,并将生活化作业引入课堂,让更多学生能亲自操作并验证相关的数学实验。学生的积极反应和单元作业操作的理想效果,充分证明了教师单元作业设计的成功。在单元作业的设计、组织、归结和评价等环节,教师都展现出清晰的设计思路,整体设计感强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训练体验,教学效果显著。
三、整体融通单元导向,提升作业品质
实施单元教学方案时,教师要对具体的导学内容进行融通处理,以提升作业设计品质,满足更多学生学习要求。学生对单元整体性学习存在差异,教师需要科学地处理单元素材,优化单元导学设计策略,客观评估学生单元学习的实际情况,以便找到最佳设计路径,引导学生进入单元作业训练环节。此外,学生的学力基础也存在差异,教师布置单元作业任务时,要有分层意识,为不同学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作业任务。因此,教师设计单元作业时,要有导学意识,为学生顺利进入作业操作环节奠定基础。
例如,教学《简易方程》时,教师设计作业题目时,经常融入“用心读题,认真填写”“仔细辨析,正确判断”“严格审题,解读方程”等提示性语言。这些提示性语言,不仅发挥了提示的作用,还能形成导学效果,使学生面对单元作业任务时,能够产生心理暗示,端正作业态度,提升单元作业的操作品质。教师可设置如下应用题:“一家水果店,苹果单价为x元,上午卖出8箱,下午卖出11箱。设问:这家水果店,一天卖出苹果的总价是多少?上午比下午少卖多少钱?”学生拿到题目后,开始进行方程设计和计算,教师针对性地提示学生:“这个题目难度不大,但要仔细审题,一旦理解偏差,便可能导致错误。”
案例中,学生对单元作业任务进行梳理和思考时,教师适时提示,为学生带来更多思维引导,这体现出典型的整体教学意识。单元作业有不同的类型,教师专门提示每道题目的操作,这用心难能可贵。学生进入作业操作环节后,需要找准思维切点,教师的及时提醒也为学生顺利展开单元作业操作提供便利条件。尤其针对生活化的应用题目,教师的专门提示会让学生更谨慎地对待作业解读,从而显著提升了训练效果。
四、整体延伸单元评价,促进作业内化
单元作业训练需要多元评价方式的支持。教师在整体构建基础上展开创新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自评和互评,并丰富教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语言,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对作业评价较为重视,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关注点进行设计,集中解决学生作业中的共性问题,并对学生作业亮点作重点推介,从而最大化发挥作业评价的功效。
例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设计的单元作业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及应用题,力求每道题都精练且有质量,而非单纯追求数量。在作业评价环节,教师引入多种方式。首先,个人自评。学生先对自身作业进行反思总结,从得失两个方面展开思考,准备参与集体交流活动。随后在自评展示环节,教师让学生进入小组展示交流,小组成员负责验收自主评价,并设计具体的标准和要求。其次,小组互动评价。教师要求学生进入小组后,要对其他成员的单元作业操作情况进行点评,给出建议。学生对互动评价较为敏感,在评价过程中,易出现分歧,教师要及时介入,解决学生的疑问。最后,教师集中评价。综合学生自评互评情况,分析学生单元作业操作情况,给出定性评价,并在评价语言创新方面做出设计。
案例中,教师设计不同评价方案,归结梳理学生单元作业完成情况,为学生带来更多交流内化的机会。从作业评价活动运行的情况来看,教师非常重视单元作业评价,目的是让学生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反复认知,并获得理想的巩固效果。学生进入单元作业评价环节,能够清晰了解自身学习情况,找到认知内化的渠道和方法,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总之,作业是一种强化学习的手段,能够助力学生学科认知的巩固和内化。整体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要凸显整体观念的渗透和应用,教师要做好融合设计,提升单元作业设计的契合性,确保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设计单元作业时,教师要确保作业内容具有较高的覆盖性,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及现状设计适合的作业任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