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路径探索
作者: 俞永英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为清晰的视角和方向。教育教学的改革始于观念的革新升级,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所提出的核心素养理念,已经成为这一变革的风向标。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形式也需进行优化,教学思路也应由原来的“教语文”向“用语文教人”的转变。语文教学中,除了知识的积累,实践能力、个性认知、思维品质的培养也同样重要。因此,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教学要进行多种探索,充分发挥语文独特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下茁壮成长。
一、情境引领,活化教材运用
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任务情境,是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也是教学的主要手段。在情境的引领下,学生更容易进入思考状态,思维活跃度能快速提升。为了有效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探知热情,需要教师进行探索,并找准切入点。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以驱动性问题为基点,融入核心知识,使情境既真实又有意义。教材中的知识通常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学生对阅读文字信息的探知欲望并不高。情境则能将抽象复杂的文字信息转化为直观鲜活的内容,便于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探知欲望。因此,创设情境不仅要有趣味性、新颖性和独特性,还要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所以,设计情境时,教师应从教学的目标出发,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发生。
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对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有更直观的感知和体验,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视频,引导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思考安塞腰鼓的特点。学生沉浸在聆听、观看的过程中,学习热情被唤醒,对腰鼓的特点也有了初步感知。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教师继续引导:“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尝试击打腰鼓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思考假如你是一名作家,你会如何用文字表现安塞腰鼓的特点?”由于有了亲身体验,学生自然有话可说,表达欲望强烈。情境是一种有感情色彩的教学模式,是激活学生求知导向的重要触点。教师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借助趣味化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内驱力,为探究文本扫除了障碍。
真正有效的情境能够促进学习真正发生。在情境的感染下,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思维更加活跃,并能积极主动思考问题。这样的情境创设能给学生提供多元和开放的学习空间,并能拓展思考路径。教师应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引导,以多元化情境将学生引入教材阅读中,为深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旁征博引,丰富教学素材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参考和依据。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如果仅仅照本宣科,将教材中的知识详细、具体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按照教师设定的路线背诵和学习,这样,往往会导致学习过程固定化、模式化、标准化。这样的教学方式与课程改革思想背道而驰,不仅不能达成教学目标,还会浇灭学生的学习热情,阻碍他们的个性发展。教材中的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和精华,需要教师着重分析引导。但知识点的学习感知往往比较困难,学生常常不能正确理解。基于此,教师可以从外部力量着手,搜集相关材料,旁征博引,让学生产生认知触动。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厚植人文情怀,从文化素养的角度,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学生产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以《最后一次讲演》的教学为例。初始阅读时学生的情感不够饱满。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不够。为了激发学生情感,教师引入相关素材,展示创作背景。学生了解创作背景后再次进行阅读,他们的声音铿锵有力,信念坚定,并快速完成了对文本内涵的全面感知。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可进一步补充关于闻一多先生的背景资料,以展现闻一多先生短暂而伟大的一生。相对于简单地分析文本内容,素材的辅助作用显然更甚。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适时投放拓展材料,使学生的很多疑问能瞬间烟消云散,让教学任务在旁征博引中得到分解,从而成功调动学生的主动阅读思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不能为了学习而死记硬背,它是生动活泼的智力生活。旁征博引拓展了教材本身的容量,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独特性,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灵动、鲜活。
素材的多元化对激发学生想象力、学习兴趣有积极作用。面对丰富的课外素材资源,学生的思维快速启动,视野得到拓展。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感知点,聚焦学生认知,拓展知识内容,将单一化的文本解析融入具体事例中,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学习氛围中完成知识学习。
三、实践检验,促进知识迁移内化
实践训练是更为深入的学习形式,也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检验任务的呈现不是整齐划一的控制型、检验型任务,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合作交流,探索到语文学科的精髓。初中语文学科具有自身特色,教师在制定实践任务时,要对文本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在明晰学习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厘清先后主次,对知识和技能、认知与思维之间的进阶关系有精准把握,进行统筹安排和设计。实践训练的形式多样,可以是当堂检测,也可以将教学延伸到课外,扩展相关内容,借助课外活动,提升训练维度。实践活动并不是单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更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引发思维交互,关注他们的独特发现。
以《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为例。这篇说明文的作者是竺可桢,对学生来说,课文内容既新颖有趣又复杂难懂。通过系统的分析文本,学生很快对说明文相关内容有了精准把握,学习探知热情极高。为了夯实课堂教学,深化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理解,教师可针对性设计练习题,如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搜集农业生产谚语,搜集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进行选择。类型丰富的练习题契合了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展现自我的个性特点。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应用能力还比较欠缺,教师应从实践训练出发,给出具体化的学习指引,让学生在吸收消化说明文知识的同时,提升学习综合能力。针对练习题,教师没有拘泥于传统的训练形式,打破了传统说明方法、说明对象等固化训练形式,以多元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完成了教学效果的迁移转化。
完成训练是一个复杂化的呈现过程,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师要为学生规划训练形式,让学生提取相关信息资源,对素材展开专业性解析。语文知识本身的展现方法有角色演绎、读写融合、故事讲述等,都能吸引学生目光,给学生带来多重触动,引导他们深度思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契合了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达成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推进。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具有独特属性,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以趣味化的实践训练形式触动学生情感,引发他们主动探究的热情。教师要以情境为引领,活化教材运用,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中,旁征博引,丰富教学素材,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化认知,在实践检验任务的驱使下,促进知识迁移内化。通过学习过程的精简优化,使课堂教学更加新颖独特,可持续化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登县河桥镇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