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

作者: 李虹晔

新的教育环境下,初中体育教学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更好地满足体育教学发展需求、推动体育教学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笔者认真研读了课程标准要求,并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以恰当的形式融入教学中,让课堂更具趣味性,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兴趣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师生的喜爱。兴趣教学法是指,教师以直观教学为基点,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导向,在掌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将趣味性因子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并结合教材内容创新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让课堂变得更具趣味性、多样性,让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增强学习体验,降低学习难度,产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得到提升与发展,这样体育教学质量自然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运用兴趣教学法的原则

1.差异性原则

学生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时都要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都要以满足学生自身学习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着陆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才能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如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不同,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围绕学生的兴趣,添加有关的教育资源,或者布置练习或任务时可以基于学生的不同表现做出调整,提升作业或任务的分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对体育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2.适应性原则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都应充分体现适应性原则,学生通过参与教师所设计的合理的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相关体育知识和技能,并予以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不仅为学生后续参与体育运动奠定了基础,也能让学生的学习难度有所降低。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多样的形式,遵循适应性原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初中体育教学中运用兴趣教学法的优化措施

1.创设多媒体情境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途径和学生的学习形式,还能让知识点变得更加简单、明了、生动,学生理解和记忆起来就相对轻松。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充分挖掘与利用,从而为学生创设真实且生动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

首先,创设以运动员为主题的多媒体情境。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自己喜欢的运动员或体育明星。因此,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分析学生的偶像,在此基础上选择与该运动员为主的比赛视频、图片、训练故事作为教学导入素材,激发学生兴趣。如篮球教学中,通过调查可知大多数学生喜欢姚明、孙悦、杨翰森等运动员,教师就可提前收集好他们比赛的精彩片段、日常训练场面,然后将其剪辑成微视频,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当学生观看完毕后,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观看之后,你们有什么感想呢?能否结合自己掌握的一些知识分析这些球员的篮球技巧?”这时学生会纷纷发言。最后,教师不仅要针对学生回答的各种篮球技巧进行总结,也要设计一些训练让学生参与。

其次,要创设以技术指导为主的多媒体情境。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自己的规则、运动技术和战术,而这也是体育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掌握运动技术并规范操作,教师除了示范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技术动作的讲解和示范视频,让学生观看。如篮球教学中的“三步上篮”技术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把握不住要点,这时教师可设计该技术的视频课件给学生展示,并通过慢放功能或动作分解,向学生讲解它的实际运动过程、动作姿势、力度的掌握等,然后鼓励学生跟随视频进行模仿。这样的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也能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动作,掌握这一技术。

2.开展游戏化教学

游戏化教学是当前教学活动中最常见、最具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化教学不仅能营造欢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也能增强课堂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沉浸其中,主动学习。

首先,开展表演型体育游戏。教师可以基于教学内容,选择与之相关的、学生也都耳熟能详的一些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历史典故等素材,并对其进行游戏化创编,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如在“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跳圈运动游戏”:教师可先在多媒体上播放“袋鼠跳悬崖救同伴”的小故事,然后在操场上摆放几个凳子、画几个圆圈当“悬崖”,圆圈旁边画一些“石头”,让另一部分学生扮演“同伴”站在“悬崖”的另一边,教师在布置的过程中也要认真讲解游戏规则和流程。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内容、发挥想象力进行表演。这样的形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从游戏中掌握“跳”的动作技巧,培养体育精神。

其次,开展技能型体育游戏。如足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淘汰游戏”:将学生分成人数相同的两个组,各选出一个代表来猜拳,胜利的一方站在画好的圆圈里快速移动,而猜拳输了的一组站在圈外,并向圈内不断快速移动的学生掷球,被球射中的学生就要被淘汰掉。以5分钟为限观察两组队伍的“战绩”。然后两组轮换,如此反复。这样的游戏能提升学生的掷球能力和反应能力。再如,“跨越式跳高腾空过杆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在一定高度位置吊起一个彩色的气球,并确定合理的起跳点。之后,让学生采用斜线助跑的方式,在起跳点跳起,高抬摆动腿,用脚主动击球,接着高抬起跨腿,尽量击中球。规则讲完后,教师可以先将气球高度调整到1米,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根据学生的水平再逐步调整高度。这样的游戏形式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跨越式跳高腾空过杆技术的精髓,如此可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3.落实拓展式活动

任何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竞技性特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遵循这一特性,组织一些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拓展竞赛活动。这类活动既是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潜在的运动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团结合作、遵守规则、良性竞争的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按照一定的周期(以一周或一学期为单位)进行一次体育运动项目比赛,如校际篮球比赛,本校与其他学校共同参与,彼此之间可以在交流互动中借鉴他人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并积累经验。通常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选拔或者由学生自己组建两组队伍,然后组织学生展开篮球比赛。各队伍内的学生要想赢得团体荣誉,就要加强篮球投篮以及运球、传球等方面的练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篮球训练的积极性,也能使其自觉地锻炼身体,提升身体素质。

综上所述,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教学整体质量的关键性要素,而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就要恰当运用兴趣教学法。因此,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由此设计出多层次的教学方案,并结合教育要求及教学内容,探索和实践多样且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学结构、教学环境得到优化,促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增强体验、激发兴趣,进而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实现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和素养的培养,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全过程运用目标也能得以实现。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县城关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