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视力障碍学生医古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作者: 刘欣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提出推动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当前,中医按摩已成为视障人士就业的一个主要渠道。医古文是研究我国古代医药文献语言规律及特点的一门学科,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医书能力,对视力障碍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医古文课程在学校人才培养及中医学子个人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视力障碍学生学习医古文的意义

1.提高阅读古医籍能力,进行医德医风教育

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中说:“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古今词汇语法和行文表达有许多不同,繁简字差别不大但意义天差地别,如脚的释义,现代指鞋子套住的部位,古代是小腿,指踝骨以上的部分。古今思想文化也有许多不同,如《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中“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一句一直是世界讨论的焦点。医古文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医籍能力,帮助学生打开祖国医学宝库的大门。医古文中记载的古代医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后人留下丰厚的财富,充分发挥其人文教育作用,能够从医德医风、严谨治学、忠诚笃信等方面对学生医德修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渗透中医专业知识,文理医理相辅相成

医古文和中医专业知识息息相关,文理和医理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如古医籍中对按摩下了精辟的定义,即“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在中医传承方面,《华佗传》中讲述了兒寻、李延“同病异治”以及“情志疗法”的典型案例,“五禽戏”也是华佗根据“上工治未病”的原理,在防病养生方面的创举。在《大医精诚》篇中早已指出“至精至微,博极医源”这一优秀医生的标准,更不必说中医经典医著《黄帝内经》的里程碑意义以及《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难经》等论著对中医事业的成就作用。

3.职务聘任必考科目,职业发展现实需要

原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残联《关于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有关问题的通知》(〔1997〕残联教就字第103号)文件明确规定,医古文是盲人医疗按摩人员申报任职资格评审考试中申报主治按摩医师、副主任医疗按摩师、主任医疗按摩师的必考科目。

二、视障学生医古文教学现状及难点

从学校方面看,医古文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地位边缘化、作用被轻视的倾向。个别学校虽然已开设医古文课程,但定位较模糊,造成医古文课程在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中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从教师方面看,由于学科交叉,能够兼顾文理与医理知识传授的师资较少,加之还需教师掌握视障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具备以上能力的教师严重缺乏。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由于过于担心视障学生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出现讲解过细的情况,以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

从学生方面看,他们认为医古文不能教其诊疾论治、看病按摩的本领,多看重专业课程,学习医古文的动力不足、兴趣不浓。此外,因为盲文是拼音文字,无法做到“望文生义”,视障学生用盲文初读课文,由于自身阅读古文积累不够或教材内容比较生僻,无法依靠经验猜测语句意思,再加上通假字、多音字等极易混淆的问题,学生难免会有挫败感。

三、提高医古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结合视障学生特点,扬长避短提升兴趣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视障学生认知的主要途径为听觉和触觉,长期运用或经过强化训练可以使视障学生有较高的听觉注意力、较强的听觉选择性和较好的听觉记忆能力。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学生感知觉缺陷补偿原则来设计教学内容,调动视障学生的多种感官,在讲清楚重点难点的基础上,还要讲得引人入胜,结合学生兴趣讲人物经历、时代背景、成语典故、名人故事,最大限度地吸引视障学生注意力。视障学生常独自沉思默想,勤动脑,因而思维比较敏捷,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较快。教学中,教师可以增加探讨环节比重,如学习《扁鹊传》时谈谈怎样看待扁鹊“视见垣一方人”的神奇医术,学习《伤寒论序》时谈谈社会动荡不安、疫病流行对医学的影响,比较《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与《类经》序第一段对《内经》评价的异同,讨论孙思邈倡导行医要“德术并重,人畜平等”的思想和现代医学用小白鼠和小白兔做病理模型、药理实验是否相互矛盾,又应该如何看待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相比普通学生,视障学生还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对教师教学的配合度较高,对此教师可以将授课音频、课文总结发至学生,让其随时随地进行巩固和学习。

2.充分进行学情分析,做实做细因材施教

视障学生视力损伤程度、学习基础、心理健康情况的个体间差异较大,容易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潜能生“难消化”的现象,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是十分必要的。教学计划主要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评估重点等。教学目标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分层教学当中,使每个学生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充分发展和最佳发展,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针对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视障学生,要求他们了解课文大意、掌握常用词语,主要培养学习习惯,进行医德医风和人文教育;针对有一定学习基础的视障学生,在上一层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认识古汉语常见语法现象,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针对基础较好的视障学生,在上一层的基础上,注重对其翻译能力的培养,要求其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及常见的语法现象,具备阅读课外古医籍的能力。教学评估包括“教”与“学”。教师自身要结合学生反馈对教学进行自检自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对学生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方式,结合对其设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动态评价。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视障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较强,乐于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因此,针对视障学生可以多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中医学的问题和挑战。教师根据每位学生实际学情,把学习能力层次不一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每位学生既当学生又当教师,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小组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支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民主平等、优势互补,也能强化视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和获得感。同时,在把学到的知识讲给其他人的过程中,可以使自己对这些知识理解得更清楚,掌握得更牢固,还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组织能力。

随着国家启动实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及《山西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颁布,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医古文课程教学更加需要教师结合当前政策背景以及视力障碍学生现状,提升教学质量和针对性,为促进残疾人就业、服务社会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