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作者: 史曜瑢

在劳动教育与社会教育耦合作用的趋势导向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已成为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思考的重点。劳动教育是一门理实结合的课程,劳动教育基地课程资源是劳动教育的实施载体,所以立足中小学地域优势和教育条件开发劳动教育基地课程资源,以及合理应用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课程资源已成为保障中小学劳动教育稳步推进,落实劳动素养培养的必由之路。

一、改进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1.多样性开展教育活动

自《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并施行以来,国内诸多中小学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并加大劳动教育基地建设,落实劳动教育基地课程资源建设及开发。为了有效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目标,中小学应积极开展多样性劳动教育活动,联合劳动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

例如,针对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小学可联合劳动教育基地、社区积极开展“以劳健心,共促成长”的劳动教育宣传公益活动,此活动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为目标开展劳动教育进社区活动,向社区居民普及劳动教育的目的、方式、路径等。围绕这些教育活动,劳动教育基地则可利用五一劳动节、雷锋日等节日开展“喜盼迎曦来欢聚·劳动快乐齐分享”“雷锋日,和孩子们一起传承雷锋精神”等活动,前者以劳动节为契机开展植物DIY栽培活动,通过设计、操作、交流加深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后者则可开展净滩志愿者服务活动,加强对“保护环境,责任在我”的认知。

2.突出性表现实践节点

劳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落实学生劳动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中小学应有计划、有目的地突出劳动教育的实践。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中小学生的认知结构特征、思维特征,不同阶段的学生所需达到的劳动教育目标也应有所不同,所以劳动教育基地在开发课程资源与建设过程中应当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劳动教育目标。

例如,小学低学段学生正值劳动教育启蒙阶段,对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劳动教育基地可联合学校将劳动教育目标集中在劳动教育观念上,积极引导该教育阶段的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并在简单的劳动实践活动(如整理学习用品、书包、桌椅等)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小学中学段的学生已经具有自我意识,所以劳动教育基地在课程建设与开发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配合,使其初步感受自己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并培养学生的劳动信心。小学高学段的学生,他们能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劳动活动,并且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意识,所以教师可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团队劳动活动。中学教育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逐渐发展,所以应鼓励他们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自行选择劳动教育主题及活动,促进学生全方位学习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二、注重基地课程资源开发

1.丰富劳动教育资源

在《意见》的指引下,国内诸多中小学深入分析地域条件优势,加大了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力度,而为了保障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的实效性和时效性,中小学应积极开拓劳动教育资源,分析学校周边待开发的劳动教育基地资源,如农场、文化宫、博物馆等。

以农场为例,可借鉴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小学与“云鼎”种植园达成的合作模式,坚持在综合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中落实劳动教育,与“云鼎”农场建立友好的合作协议,定期组织师生开展接触大自然、了解植物生长的活动,将“云鼎”农场打造成农业科普教育实践基地。

以青少年文化宫为例,可借鉴广州市星海青少年宫的举措,该青少年文化宫成为广州市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以能力发展和素质提升为导向,坚持校内外结合,充分发挥青少年文化宫的教育优势,以农耕劳作、手工创意、科技探秘、生活小能手、宫本兴趣五大模块的“劳动+”活动课程开展劳动教育。

以博物馆为例,可借鉴天津市滨海新区博物馆的做法,围绕海洋文化、爱国文化、工业文化、开放文化等内容,与中小学校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

2.创新性开发教育课程

劳动教育基地课程应当充分发挥地域性、文化性优势,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相对熟悉的劳动教育资源,从而增强劳动教育基地课程的趣味性和创新性。结合劳动教育实践,劳动教育基地课程可从劳动教育的传统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等文化内容入手。

以传统文化为例,劳动教育基地课程建设可借鉴上海市青浦区徐泾中学所开展的“探寻民俗之源体验文化之旅”传统文化研学活动,联合山阳田园开展剪纸、写“福”、舞龙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使学生在拓宽知识视野的基础上增长见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农业文化为例,可借鉴贵州省绥阳县中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的劳动教育课程,该劳动教育基地开展了集劳动实践、农耕文化、非遗体验为一体的研学课程。

以工业文化为例,可借鉴临夏松鸣岩中国式现代化学生劳动实践综合基地工业馆的劳动教育课程,该馆所设计的由VR“和政”号火车、电力研学厅、化学研学厅、煤矿研学厅、金属矿研学厅、自然资源教室六部分组成的劳动教育课程,可带领学生探究发现电、创造电、应用电的过程,也可纵览煤矿、石油、金属的形成与开采利用。

上述课程均以打造未来新学堂、教育新模式为目标,兼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三种功能,体验式地融合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寓教于乐地提升教育效果,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及协作能力。

三、构建劳动教育协同机制

1.全面加强家校联动

劳动教育基地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不是劳动教育基地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支持,而加强学校、家长与劳动教育基地的联系,宣传正确的劳动教育理念,将劳动教育根植于家长心中,成为劳动教育基地课程资源建设与开发的前提与基础。

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积极与学校、家庭取得联系,向学校和家长反馈学生在劳动教育基地的学习情况,便于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劳动行为有全方位的掌握。其次,积极申请官方账号沟通平台,如建立微信群、QQ群、钉钉群等,建立群类联系。此外,可积极借用网络短视频的“东风”,申请短视频官方账号,并开通家校合作联系沟通渠道,鼓励家长、学校教育对劳动教育基地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提出建议与意见。

2.全员性强化舆论支持

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应当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鼓励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传媒作品,积极学习先进劳动者勇往直前的勇敢精神,永不言败的乐观精神。此外,应当强化对舆论的监督引导,用传媒平台发出“反对投机取巧、不劳而获”劳动态度的“声音”。劳动教育基地在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还应当加强宣传和报道,形成社会劳动教育的共识,鼓励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培养中小学生以及社会大众的劳动能力,增强全员劳动素养。

总之,劳动教育基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劳动教育研究的全新领域,不仅需要着重突出劳动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打造特色化、全方位化、全面化的育人体系,更要与学校教育、劳动教育形成协同育人范式。因此,立足中小学劳动教育需求,针对性地从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基地课程资源开发、劳动教育协同机制三方面提出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建议,希望能为广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者提供工作思路和建议。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市教育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