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深度学习,打开小学语文学习视野
作者: 章莉深度学习理念作为新时代教育发展中进步思想的代表,为教师教育方法创新提供了明确而独特的方向,因而其对课程改革精神的推崇与切合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其与学生学习需求、学习心理的适配度也相对较高,能够重点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而令学生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因此,深度学习更应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引领教师教学创新的重要理念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便可结合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人文性、广域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将小学语文教学与深度学习理念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为学生打开语文学习的视野,使其更为全面地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基于此,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实现语文学习的价值。
一、探寻教材深度,促成深度学习意识
教师想要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首先要助其树立深度学习意识,才能以良好的开端寻求成功之路。因此,教师需把握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时机,结合对教材深度的探寻与挖掘,令学生置身于深度学习的氛围中,使其渐入佳境,逐步触探学习内容的深度,为其语文知识的强化奠定重要基础。与此同时,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也能将学生感兴趣的点进行“加工”,使其更具深度,从而令学生从更易接受的层面,逐步进入语文深度学习,以此稳固其深度学习意识,实现对学生学习视野的“更新”。
以《司马光》一课的教学为例。虽然本文以小古文形式呈现,但三年级学生对这个故事,或多或少有所耳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是具备较为便利的条件的。对此,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深度学习意识,逐步进入深度学习,教师还需对教材进行有效挖掘,以此促成学生深度学习意识的形成。同时,由于学生的形象思维较为突出,因而他们对小古文的学习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进行较为直观的引导。比如,教师在导入时,向学生展示一组连环画,提问学生:“你们熟悉这组连环画所述的故事吗?”大部分学生能够透过丰富的画面,忆起自己读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并有学生自告奋勇简单讲述了这个故事。这样的环节令学生的学习思绪逐步生成,使他们产生想要进一步了解文章、感知内涵的想法,为学生展开深度学习营造了更为适宜的氛围。在感知小古文的特点时,教师便要求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其特点,并进行了适当的总结,使得学生对小古文的学习更有兴趣,想要更进一步地探知。在课文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则可将理解和感知司马光救人时聪敏和冷静的品质,作为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依据,同时,教师设定情境:“同学们,如果你是落水的小孩,你会说什么?做什么?如果你是‘众儿’中的一个,你跑开了,当时在想些什么?”学生思考过后,经教师的点拨,便有了对比,从而更能体会到司马光的沉着冷静,佩服他机智勇敢的品质,并打心底产生向他学习的想法。
教师对教材深度的探寻,可以从课文的形式、思想情感等方面展开,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具深度,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成功建立深度学习意识。
二、注重梯度教学,锻炼深度学习思维
引导小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不仅要为学生营造相应的深度学习氛围,更要为学生深度学习思维的生成,创造一定的机会,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平台,在不受发展限制的条件下,学生才能真正循序渐进地进入深度学习,明确深度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对此,教师应当以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发展为前提,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更加注重梯度教学,除了教学环节的逐层递进,课堂问题的由浅入深、作业布置的由易到难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中,也能更好地探及语文学习的深度,并在逐渐推进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思维的发展,得到相应的锻炼,从而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学习视野的拓展。
以《西门豹治邺》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门豹是怎样调查原因,又是怎样去兴修水利,从而体会西门豹为破除封建迷信所做的努力,以此从人物的描写中感知这一人物的品质与德行。在初读阶段,教师首先提问:“课文中的西门豹主要做了什么事?这件事对于当地百姓有怎样的好处?”出于对故事情节的了解,学生很快便能总结回答教师的问题。接下来,教师便要求学生对全文进行分段,以此理清故事情节的走向。基于此,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当初被派去邺的不是西门豹,而是其他官员,他会怎么应对和处理呢?”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会站在自己的思维角度去思考,有的学生认为,有的官员可能会选择马上把宣传迷信思想的相关人物抓起来,但发大水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有的官员可能贪图钱财,选择与巫婆一众同流合污,从而更难解决问题。对此,教师做出了中肯的评价,并要求学生明确西门豹的做法,从而让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深入了解西门豹的品行。最后,教师可安排开放性的作业:如果你是围观的人群,看到西门豹的做法,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又会做什么呢?开放式的作业问题,能够帮助学生继续深化对西门豹这一人物的印象,从而逐步体会西门豹治理计策的巧妙,以及心系百姓的大德。
通过问题和作业的逐层推进,教师的教学设计梯度感尽显,使得学生的深度学习思维也得到更佳的锻炼时机,以此为其深度学习积累了更多实际的经验,有效促进了学生深度学习的展开。
三、重视语言运用,推动深度学习实践
语文深度学习的最终目的和价值,在于对学生品德思想以及价值观产生相关的积极影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引入深度学习理念时,应多考虑学生主体的发展,帮助学生将深度学习所掌握的内容运用至实际生活中,才能达到深度学习之上的深度,实现深度学习的价值。对此,教师可运用深度学习理念,结合学生的语用能力培养,推动其深度学习实践,以此全方位地打开学生的学习视野。
以《慈母情深》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单元导读,将引导学生感知父母之爱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为他们后续的深度理解父母之爱,甚至尝试在生活中回报父母之爱,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比如,在导入时,教师播放一首《游子吟》,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使他们开始回忆生活中能够体会到的点点滴滴的母爱,为其深度学习酝酿重要情绪创造条件。在基本了解课文内容以及母亲形象之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了小练笔:写一写母亲为你做的、令你印象最深刻、最受感动的一件事情。学生在氤氲着柔和的氛围中,写下了那些令自己难以忘怀的、充盈母爱的往事。同时,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预留时间,要求学生交换自己的故事和心情,从而将学生引入对课文小事和细节的挖掘与理解中。分析课文的细节之后,学生表示了对自己母亲的无限感恩之情,借此,教师便布置相关练笔作业,要求学生用文字表达在某件事上对母亲的感谢和爱,或者为母亲写一首诗歌,歌颂母爱的伟大。教师不难发现,学生对作业注入了真情实感,与课文作者的深情不相上下。
语文练笔的适当推进,令学生既获得语用锻炼的机会,也使学生在语用实践中,更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达到了语文学习更为高级的深度。
总之,教师对深度学习理念的引入,既是为了迎合课程改革精神要求,更是为了助力学生获得更能自我表现的发展平台。只有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开始,语文教学才能走向高效,才能在学生能力提升的基础之上,打开其语文学习视野,助力学生收获更具全面性、有效性、稳定性的个人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觅渡桥小学)
(责任编辑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