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结课形式,构建实效语文课堂
作者: 谢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课是非常关键却常常被忽略的教学环节,不同的结课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某种程度上,结课成功与否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好的结课方式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深入探讨结课形式的优化策略。
一、设计归纳结课,梳理文本内容
在通常情况下,不同的文体往往有着不同的写作原则,因此阅读教学策略以及模式也会有所区别。教师应对文体特征有清晰而深刻的认知,要结合文体特征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授课。在完成课堂教学后,还可以根据具体的互动过程,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梳理和总结,尤其需要提炼相关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效率。对此,在一节课到达尾声之际,教师不妨采取归纳式结课形式,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
例如,在教学《石灰吟》时,教师进行了如下设计:首先,读出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其次,引入信息技术教学,向学生呈现石灰的制作过程,同时补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其他资料,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再次,向学生介绍诗人于谦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吟咏石灰的根本原因,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体验人和物之间的内在融合性,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借物喻人的表达效果,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在教师完成这些教学环节后,课堂也接近尾声,此时教师可从咏物诗的角度引导学生,让学生对这一类诗歌的特点进行提炼和总结,由此明确相关的学习策略:通过诵读,学生对古诗内容形成初步感知,体会诗人刻画的事物与诗歌情感之间的关系,理解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采用归纳式结课模式,学生在学习了《石灰吟》以后,很快掌握了咏物诗的学习步骤以及学习策略。
归纳式结课形式就是对课堂传授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让学生掌握课程的核心知识。通过归纳式结课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的精华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设计悬念结课,引发阅读期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想要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究文本,教师可采取设悬念的方式,让课堂充满悬疑色彩。特别是针对两节及以上的课时讲解,教师就可以重新设计结课形式,用一种悬念式的方式刺激学生的学习神经,让学生对下一次的课堂学习心生憧憬和好奇。通过设置悬念结课形式,既可以总结上一节课时的核心内容,还可以顺势引出下节课即将学习的重要知识点。教师还可以结合文本的核心内容向学生设置一些更具讨论度和开放性的问题,以此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身心参与下一节课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穷人》时,教师针对这篇文章设计了两个课时,但在第一个课时的授课中,由于学习的多为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发现学生的注意力不太集中,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第二个课时的学习,因此在结课环节,教师采取了悬念式结课模式,对第一课时的核心内容进行总结,同时顺势引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桑娜本来在家中默默地等待丈夫归来,却因为丈夫迟迟未归而心生焦虑,于是提起马灯打算去望望灯塔的亮光,却在这个时候想起隔壁生病的邻居西蒙,意外地发现西蒙死去,而一双可怜的孩子却无人照料,于是桑娜根本没有考虑,就把孩子带了回来。通过这样的故事情节,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桑娜的善良。但是,明知道家境拮据,明知道丈夫赚不了什么钱,桑娜却在没有和丈夫商量的情况下把孩子带了回来,那么她的丈夫又会如何看待这两个孩子呢?这两个孩子能否继续待在桑娜身边?欲知后事如何,静待下节课分解。”通过悬念式结课形式,既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回顾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强烈憧憬,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趣味性。
在通常情况下,悬念式结课方式比较适合一些较长的文本,因为这些篇幅较长的文本往往很难通过一个课时完成教学,常常需要2~3个课时,此时设置悬念式结课形式,既能回顾上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还可以顺势引出下一个课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借助情感式结课,引发文本共鸣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个人经历的缩影,寄托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观。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情感内涵也是教学的重点所在。教师需要充分展现授课热情,让学生受到情感的浸润和熏陶,这样就可以使看似平淡的阅读教学走向高潮,让学生的情感涟漪层层激荡。
例如,在教学《梅花魂》一课后,在课堂结尾时,教师组织了一个特殊的诵读活动,让学生深情诵读倒数第四段,因为这一段不仅揭示了课题的重要内涵,同时代表了外祖父对“我”的深切厚望,更彰显了一个老华侨对祖国的深刻眷恋。当教师在课堂中望着台下那一张张稚嫩的面孔,用深情的语言说道:“同学们,经过此前的讲解,想必你们已经充分了解‘我’的外祖父是用怎样的方式默默地爱着祖国。对外祖父来说,祖国藏在唐诗宋词中,藏在墨梅图中,藏在每一个午夜梦回中。当外祖父知道‘我’即将和母亲乘船回国时,不仅将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送给了‘我’,还坚持到码头送别。那么,外祖父对‘我’说了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脚步,一起诵读第四段吧。”在诵读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层层激荡,透过课文的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了那个站在码头边的古稀老人,他虽然年迈,眼神却依然清亮,学生仿佛可以听到他振聋发聩的声音:“……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通过情感式结课设计,不仅可以触及文本核心,还可以打开学生的情感闸门,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共鸣。
情感式结课形式可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再加上教师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表达,不仅可以将文本教学推向高潮,还可以巧妙链接学生的内心和文本内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触动。
四、利用角色表演,提升教学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有的课文篇幅较长,因此教学内容很多,学生听完整节课常常会感觉浑身疲惫,精神难以集中,课堂教学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当教学接近尾声,教师需要优化结课形式,为一节课画下圆满的句点。对此,教师不妨选取学生更感兴趣的结课形式,如借助角色表演进行课堂收尾,让学生充分参与,以此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后,教师利用角色扮演设计结课,具体来说,首先,教师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游戏“走进金华双龙洞”,同时从班级中挑选一个活跃分子担任双龙洞旅游团的“导游”,而其他学生则是“旅游者”,要求“导游”将课文的相关内容转化为导游词,同时根据课文内容,向其他“旅游者”简要而生动地介绍金华双龙洞的位置、游览顺序以及沿途美景,“旅游团”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可以向“导游”提出问题,如果“导游”被问住了,就可以由其他学生代为解答。通过这样的结课形式,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上内容,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可以提升教学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尤其当学生长时间学习时,很容易产生精神疲惫的状况,此时将角色表演与结课相结合,不仅可以活跃氛围,还能为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点。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课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而结课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需要根据授课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因势利导,灵活选取适宜的结课形式,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期待。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先锋小学)
(责任编辑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