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互动,引领小学数学思维培养
作者: 邢红梅思维能力是社会人才必备素养之一,因而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想要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应当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以此保证数学教学的价值,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问题是思维生成的基石,问题的有效探讨,是思维发展的“垫脚石”,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积极展开问题互动模式,为学生营造活跃、有趣、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以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层层递进的问题中,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激活自己的数学思维,并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发展数学思维,赢得自主发展的“舞台”。基于此,教师便能以问题互动的教学形式,引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培养。
一、创设趣味问题情境,增强数学思维的活跃度
数学学科虽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较为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其同样具有趣味性,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产生。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重在引导学生趣味学习,使得学生以热爱数学、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教师在教学中,更要善用问题互动模式,通过恰当的问答,将学生的学习潜力一步步激发出来,使其数学学习过程充满活力,从而达到轻松学习的目的。
以《年、月、日》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在其中发现数学知识存在的必要性,从而利于学生将生活与数学学习进行有机联系,以此实现数学思维深度的逐步累加。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基于学生对时间已有的熟悉度,教师更易于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时间知识体系。比如,教师在开展教学导入时,可为学生设置相关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过生日的时候你们都想收到什么样的礼物?”教师以“生日”话题为学生创设了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具备主动探求的态度,同时,学生在接下来的问答中,也变得更为积极。基于此,教师再提问:“你都记得哪些人的生日?”学生一一罗列之后,教师便能将这一看似平常的生活知识与“年、月、日”的相关知识点巧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学生通过年历基本认识了年、月、日之后,教师继续创设情境:“真真的奶奶需要补钙,每天需要服用2粒钙片。真真的爸爸为奶奶购买了一瓶60粒的钙片,真真觉得奶奶每个月吃1瓶正好,大家觉得正好吗?”在这种生活元素含量高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被充分激发,从而展开了更为热烈的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有效的延展,同时也通过生活常识,对自身的时间知识结构进行了一定的完善。
学生数学思维的活跃度,通过教师问题情境的引导,实现了增长,从而为他们后续的学习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学生在趣味性较强的学习氛围中,也更乐于积极探究,从而感知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促其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推动合作探究活动,提升数学思维的交流度
数学学习内容的灵活性较高、逻辑性较强,因而教师要求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便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阻碍,使他们丧失自主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既想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展其思维,又要发挥问题互动模式的作用,引导其思维,便应尝试丰富教学方式、开发学生的学习途径,从而以最为恰当的方式,促使学生获得高效的自主学习,以及有效的数学思维发展。对此,教师可在问题互动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促进数学思维交流的提升,引导学生以“集思广益”为目的,展开更具有效性的知识探究活动,实现共性与个性的共同发展。
以《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的教学过程为例。教师主要通过帮助学生熟悉两种统计形式的特点和运用情境,从而令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更具选择能力。但是,于小学生而言,要独立地将所学知识运用至实际问题中,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应当在恰当的教学环节,安排学生展开合作学习,以此强化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印象,并借此获得自主学习的机会,实现相关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导入阶段,由于教材中的情境图以“调查全班同学喜爱的电视节目”为主题,因而教师便可抛出相关话题:“同学们,老师现在想要统计全班同学都喜欢哪一类电视节目,我应该做哪些事?”基于此问题,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以此探究出他们认为较为可靠的统计方法,罗列出更为细致的统计步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明显感受到学生之间强烈的思维碰撞。比如,有的学生提出,可以通过逐个询问记录来统计数据,而同组的学生则认为,这样的方式既浪费时间,也会加大统计工作量,因而提出了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做好统计的准备工作。再如,在讨论数据统计的问题时,有的学生认为,需要收取全班学生的问卷,再进行统计,较为烦琐,而其他学生则反驳,认为可几个人同时进行问卷的统计,并以“画正字”的方式进行,等等。这样的数学思维交流,使得教师接下来的例题教学更为顺利,课后,教师也可另寻课题,交予各小组进行探讨和统计,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积极运用。
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以教师提出的问题为活动目的,令学生之间能够在问题之外,提出更多细节问题,并尝试共同解决。如此,学生之间的学习默契增加了,也实现了思维交流度和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重视问题设计梯度,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教师想要以数学问题的提出,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还需注重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数学问题的有效性在于,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令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同时,问题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对不同能力学生都具有积极作用。对此,教师在进行数学问题的设计时,应当重视问题梯度的表现,兼顾各种水平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况。基于此,学生才能在问题互动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维持自身思维的有效发展。
以《圆》的教学为例。学生从认识圆到把握圆的特征,再到画圆、感受圆的运用,这一过程是较为漫长且极具挑战性的。同时,这也不同于之前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之类的几何知识,因此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并且以问题互动的形式打开学生的数学思维,推动其发展。比如,教师在导入时,可向学生展示之前所学的图形,如长方形、三角形等,再要求学生对比自己手中的圆片,展开观察,并提问学生:“大家有什么发现?”学生思考后,认为圆是由曲线形成的,教师便追问:“它和长方形、三角形的不同之处在哪儿?”学生便能立刻产生对比,认为后者是由线段组成的,两者的组成元素不一致。接下来,教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幅“花式自行车”的图片,询问学生:“哪种自行车跑得最快?”学生纷纷指向了具有圆的轮子的自行车,教师便继续提问:“为什么呢?为什么三角形轮子的自行车就跑不快呢?”于此,学生的思维获得进一步的激发,尝试将圆的知识与之相关联,教师便借此引入半径、圆心等知识点的教学。
总之,问题互动模式在教师的巧妙运用之下,能够引领数学课堂,促进教师对学生数学思维培养有效性的生成,使学生不仅能够轻松收获知识,更能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基于此,教师的教学才能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打造更为广阔的“舞台”,以此创造数学教学的价值,扬起现代创新教学的“风帆”。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海复小学)
(责任编辑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