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 王斌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但是较多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抵触、厌学心理,因为初中数学知识容量大、难度较高,学生全面接受困难。面对以上问题,需要初中数学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总结规律与方法,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教师可以把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记忆、深层次理解,构建更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帮助学生科学预习、巩固,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为日后的数学学习与运用奠定稳固的基础。

一、在数学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1.教学内容具体化

初中数学学科较为抽象,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无法在脑海中构建数学知识框架,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借助信息平台,利用图片、声音、视频对数学知识开展具体化、形象化处理。比如,在讲解三角形相关知识期间,利用动画图来导入定义,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

2.教学模式多样化

初中生的好奇心比较强,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期间全面发挥信息技术平台优势,把静态数学知识动态化,给予学生更直接的视觉学习体验,让教学过程趣味化、形象化,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面。

3.教学手段现代化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工具就是教材、黑板、粉笔,这样,教师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进行板书,教学效果自然也比较差。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能够改善板书耗费时间、逻辑较差等问题,利用现代化数学教学手段也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探究所学知识。教师只有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积累、拓宽视野。信息技术的产生、多媒体设备的运用和普及,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师生之间开展教学提供了便利。

例如,在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为学生创设一个配有缓慢、优美音乐的生活情境——“海上日出”,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引导学生探究“海平线”与“太阳”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自己简单地描绘“日出”的全部变化过程,更为形象、具体地展现出直线和圆存在的三种位置关系。

2.突破重点难点内容

初中数学知识难度大、较为抽象,很多数学模型、数学概念学生无法理解,成为数学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学生一旦有一个知识点跟不上,之后的数学进度都会受到影响。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教学工具进行讲解,突出信息技术工具有声有色、直观形象的特征。学生在解答数学知识的时候,有时候虽已掌握了数学概念和公式等,但是在解题过程中还会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这也表明了数学问题的难点在于创新、拓展、研究、探索,这个过程是最难的,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数量的变化”过程中,教师可以自制一个“打的”的视频,让学生去观察车在运行期间,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的,同时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探究行车里程与费用间的数量关系。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学习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掌握了量的变化。

3.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内容越深入,逻辑便越严谨,且知识链条较多,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难以掌握有效的方法,学习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可以在优化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在学习中了解知识的本质。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一课时,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建模意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框架,并感悟知识学习的乐趣。在讲解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似的图片,通过播放图片导入本节课所学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挖掘本节课的知识,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内涵。在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问题1: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是否是相似三角形?问题2: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是相似三角形?问题3:两个等边三角形是否是相似三角形?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此同时,可以利用画图的方式将三角形直观呈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探索出问题的答案。在学生解答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视频中将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两个等边三角形进行重叠,在重叠的过程中,可以验证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积极融入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深了知识的印象、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便于学生后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4.设定多样化的交互形式

在以往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工具比较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画图、板书中,导致数学课堂的总容量比较少,学生缺乏互动、交流的机会与时间,影响了整体的数学教学效率。借助信息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比如,利用网络、电脑工具来制作课件,这样在课堂中就能够处理更多的信息。在呈现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PowerPoint来引入文字切入模式,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比如,在讲解“概率”知识的时候,需要探究抛掷硬币正反面出现的次数和概率间的关系。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场抛掷,不仅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并且抛掷结果的可信度非常低。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制作抛掷硬币课件,为学生呈现出多次数的硬币抛掷,从而更为直观、全面地揭示正反面存在的概率。

5.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属于人类创造力最高形式的表现,同时也是最富有成果、最活跃、最积极的思维模式,对于初中生来讲,他们的思维是能够训练的,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初三代数中可以划分成一次函数、正反比例函数、函数定义;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统计初步三部分。这些知识之间有着较大的联系,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学生都是一个版块一个版块地学习,数学知识之间缺乏衔接性。而在信息技术工具辅助下,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制作、总结数学知识框架图,从中发现规律、联系、区别,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掌握所学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归纳能力、总结能力。教师再引入一些综合练习、交叉练习,学生就能够更全面地掌握数学教材内容。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够科学合理地把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构建趣味化、形象化、具体化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解答难点重点问题,让学生清晰地构建学习数学新知的框架和建立数学知识体系,从而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学习质量。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交通路中学)

(责任编辑晓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