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化教学探析
作者: 魏秀明项目化教学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制定的一系列体系完备、角度齐全的教学方案,以充足的准备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以其适用广泛性、运用灵活性而被广大教师所推崇。其任务清晰、分工明确的特点能有效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立足项目化原理,制定初级教学目标
1.扎实教材内容,掌握文稿制作方法
扎实教材内容、打好教学基础,是项目化教学的基本保证,也是其策略得以顺利进行的原理之一。原理的理解与掌握是对项目化教学最基本的运用,主要用于教学一些简单的知识点,以牢固学生根基,强化学生运用为主。
以初中信息技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制作演示文稿》的教学为例。首先,应让学生通读本课内容,建立制作文稿的思维路线,并能够依据教材的表述,绘制简单的流程图,即“确定文稿主题→收集相关素材→综合素养应用→进行修饰完善”。然后,在教师讲解知识点后,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流程图与教师讲解的重点尝试初步的文稿制作。此时,教师不用要求学生立即完成一份作品,只用熟悉制作的步骤,掌握一些基本的功能。接着,教师可让学生对照自己的操作步骤与教材中的内容是否相符,仔细回顾制作时出现的难点,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最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制作出一篇简易的文稿,作为学生的课时作业。
根据项目化的教学原理,结合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对文稿制作有了一定的理解。虽然只是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简单涉猎,但也为学生奠定了一些基础。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及时巩固、细心钻研,发掘一些“文稿制作”更快捷、更高效的方法。
2.建立体系思维,收获高效学习策略
针对信息技术中相对初级的知识点,教会学生其中的内容,并非项目化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强调项目化教学“启发学生学习思维”的本质原理,始终将思维及方法的教学摆在教育工作的第一位,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收获高效的学习策略。
以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来看,文稿的制作仅仅是其中的小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相关的知识点还有《制作电子表格》《建立统计图表》以及《建立网站》。教师在教会学生文稿制作的同时,也传递了项目化学习的步骤。因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按照相关步骤,自行对后面的学习内容进行预习,但是教师需要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一定的引导,为学生找出预习的重心。

以《建立网站》的预习为例。学生的预习重心应放在“网站开发的基本过程”上,要理清网站的基本概念及相关属性,知道网站建立的基本条件。学生可以学习教材中关于这方面的介绍,但教材内容有限,有些概括不够细化,且网站类别繁多,构成的要素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一些额外的信息,让学生通过阅读能有一定的收获。这样,便基本满足了学生预习的需要,有效掌握知识点的主体部分,方便教师教学的高效开展。同时,这也是对学生项目化学习的启发,通过一次次的预习,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满足了“新时代”教育对学生自身素养的要求。
二、参照项目化流程,攻克中级教学难点
1.明确计划规则,学生构建、教师评定
八年级的信息技术课程相对七年级而言,在难度及复杂程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属于信息技术的中级教学阶段。项目化教学的优势在于,能根据年级阶段及教材知识点难易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流程,帮助教师有效攻克教学难点。
以初中信息技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Flash动画初步》的教学为例。在此之前,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内容设计多为静态的图像和文字,对动态图像的制作存在一定的思维限制,直接展开预习工作,显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为此,教师就应采取“学生构建、教师评定”的项目化教学流程。如,有学生对自己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了这样的规划:首先以教材为主,钻研动画的原理,归纳制作动画需要借助的软件及相关技术;其次,从网上查找动画构建的视频教程,学习其中的方法,并进行初步尝试;最后,勤加练习,保证自身能够熟练掌握动画制作的方法。针对学生的学习规划,教师就可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其优点以及存在的弊端。值得肯定的是,该学生对预习的基本思路比较清晰,懂得以教材为中心,明确预习的出发点。而这样的规划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即动画设计不同于图文制作,复杂程度较高,在预习的第一步就钻研教材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且效果甚微。由此,教师就可给出修改方案,将步骤一、二倒置,让学生先通过观看视频教程,对动画设计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再钻研动画的原理。
2.查找项目核心,由浅入深、由静及动
在教学时,教师必须为学生建立“动画”这一知识点的本质认识。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任何动画效果都是由静止的一张张图片所构成,只是由于人眼的识别能力有限,当图片切换的速度较快,超过一定的“帧数”之后,人就会自动将其看为“运动”。因此,“由静及动”便是本知识点项目化教学的核心所在,教师的进行也应以“动静转换”为中心。
三、联系项目化特色,革新高级教学策略
1.巧用综合性,建立编程、学科关联
“程序编写”是初中信息技术的重点难点,出现在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中的第一单元。要求学生能通过软件“VB”的运用,进行代码的正确编写,设计出一个简易“程序”。“编程”应用广泛,涉及计算机的各个领域,其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充分利用项目化教学的特色,对学生进行思维点拨与能力提升的训练。
“综合性”是项目化的重要特色之一,不仅包括了知识的综合,也涵盖了学科间的联系。从“编程”所用到的语言来看,英语占据了绝大部分,还掺杂了一些数学公式的应用。为此,教师在“编程”教学中,可以重点强调英语语法的应用以及数学公式的代换,以此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编程”应遵循的规则。
此外,教师也应注重学生平时的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归纳计算机语言中常用的英语词汇及数学公式,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展开记忆。如此,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对其他学科也能起到正面的影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启发自主性,扩充学生编程方向
信息技术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方向的灵活性、成果的多样性。“编程”重在创意与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启发学生的自主性,不能简单地根据教材内容来评定一名学生的“编程”成果的好坏。
例如,在“VB”运用的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操作时没有严格按照教学给定的代码要求,而是作了一定的修改,发现对程序的正常运行并没有什么影响,反而增添了一些特色。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保持鼓励与支持的态度,并为学生讲解发生此种变化的原因,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编程”方向多样性的特点,为学生演示如何运用不同的“编程”方式,写出同一程序的方法,扩充学生的“编程”方向。
总之,项目化教学方式作为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产物之一,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难点,提升教学质量。因此,笔者希望“项目化”教学能在教师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体现其宝贵的价值。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一中学)
(责任编辑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