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语文阅读教学体系
作者: 吴青生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过程中,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内容。所以,语文教师要明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培养的相关概念,要凸显新型教学观念的主体价值,在优化语文教学体系的前提下,有效培养学生多方面学习能力以及相关学科素养,培养学生深度学习意识以及学科思维,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高阶思维和深度学习
首先,要认识高阶思维是相对于低阶思维而产生的概念。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领会、应用属于低阶思维,而学生在学习思维过程中的分析、综合和评价则是高阶思维。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手段,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分析、综合推论、评鉴和创造,由此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其次,要理解深度学习的概念,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一种概念。浅层学习是一种简单理解基础上的机械记忆,难以对知识进行深刻的理解和长久的保持,知识体系也是相对零散和孤立的。而深度学习则是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兴趣和需求,在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和思考,并关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批判,强调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行新旧知识的链接和整合,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并且进行更加深入的意义学习和实践运用。
二、运用多样化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1.通过课前预习进行阅读“预热”。教师在正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之前,可以鼓励学生开展课前预习活动,带领学生预习下一课的基础学科知识点。同时,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预习情况反馈给教师,向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当前的学习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依照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进行综合性分析与调查,以便快速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形成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不断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流程,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学科日常教学活动实际效率。
以初中语文《散步》一课为例。可以先制定预习学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不理解的词句,了解文章的故事梗概,并思考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传递的主题。学生通过课文预习的方式了解文中传递出来的亲情、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主题。教师可以多运用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向高阶发展,如“针对本文所述内容,提几个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2.初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学生正式阅读文章之前,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查找文章线索,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某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初读文章具体内容之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提出相关问题,随后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逐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探索欲望,以便学生可以带着具体问题继续阅读文章,认真理解文章的主旨与内涵。
在教学《散步》一课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初读文章,品读文章的内涵及思想情感。通过齐读文中的第一句话,了解文章介绍的人物,即:我、我的母亲、我的儿子、我的妻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不同人物的形象和性格,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并说明理由。
3.再读文章,领悟生命的真谛。初中语文阅读环节中,教师需要结合某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面向学生细致阐述作者的具体写作思路以及创作灵感,学生再次阅读文章内容,便可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价值,也可以充分结合文章中的某一语句,认真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从文章字里行间,逐步感受生命的真谛。
同时,教师也需要将具体的阅读技巧以及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教师可以采用范读、学生齐读、配乐朗读等不同方式,引领学生融入阅读文本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散步》中桑树的意象,即:象征古代先民原始的生命、男女之间甜涩忧伤的情感;意寓着吉祥、死亡和悲伤;象征着岁月的永恒。由此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作者对生命的渴望,通过文中春天的景物描写领略到珍爱生命的情感和含义。
4.关注细节,感悟文章思想内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真感受文章主要内容,随后领悟作者创作情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还要关注阅读文本的细节,领悟细节描写传递的细腻情感。《散步》一文,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散步这件普普通通的小事,传递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从文中“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引导学生领悟亲情、生命、责任的真谛及价值。
三、设计多样化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体悟
1.根据具体学情,合理设计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文章中的某一具体内容,面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合作研究能力。教师也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快速解决各式各样的学习问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是极其重要的内容,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基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之中。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情感意志和学习动机,合理地设计提问,以便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2.关注阅读体式差异,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不同的体式,针对不同体式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鉴赏文学语言、体验情感,进行独特的、个性化的阅读。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是极其重要的内容,通过阅读把握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也即抓住小说作品的灵魂,从中体验到最为丰富、最为具体和最为真实的人生。
以阅读鲁迅的《故乡》一文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人性、心理学等不同维度,探索人物活动背后的深层底蕴,把握杨二嫂尖酸刻薄的人物形象,感知文本中极具张力的人物,在阅读、认知、理解、整合、推论、评鉴、创造中,挖掘小说的核心主题,提高学生品读欣赏小说的能力和思维。首先从知识层面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直观、清晰地感受闰土性格和样貌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剖析人物的个性特征,准确分析和理解闰土、杨二嫂的人物形象,并从整合和推论的角度分析闰土和杨二嫂人物变化的原因,思考曾经身手敏捷的闰土如今怎么会变得如此穷困潦倒?之前魅力四射的杨二嫂性格为何会大变?最后,再从品鉴和创造思维的角度对小说文本进行升华,充分认识文本中以容貌、语言、称呼的改变来暗示那一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和精神疾苦,感受那一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关系,从而紧扣文章的人物改变完成由低阶到高阶的思维训练。
综上所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科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基于培养学生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的角度构建新型语文阅读教学体系,关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自主体验,倡导学生在知识整合、推论、评鉴、创造中逐渐形成高阶思维,通过语文阅读的深度学习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文系2021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与高阶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1]GHB1286。】
(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县古城农业中学)
(责任编辑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