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情境活动课程构建的实践探索
作者: 宋丽丽情境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母体,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发挥着支撑性、支架性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是沟通、链接“感性数学”与“理性数学”的桥梁、纽带。教学中,教师以情境为支撑,可以开发数学活动课程,从而助推学生构建深层次的情境课程学习范式。
一、构建生活化的情境活动课程
生活化的情境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根基的。生活世界不仅仅包括了大量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还有大量的非结构化的知识背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情境,构建学生熟悉的生活化课程。构建生活化的情境课程,要求教师援引学生熟悉的生活化的材料,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化的方式,去构建数学课程。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相关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关。作为教师,可以依托教材,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化素材、资源与之整合。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构建生活化的课程。如“记录每天作息时间课程”“记录相关体育活动项目时间的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实施,既可以在课堂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进行。如,“记录每天作息时间的课程”就应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而“记录相关的体育活动项目的时间的课程”,如“一分钟跳绳课程”“5分钟眼保健操课程”等就可以在学校课堂上展开。生活化课程的构建,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照生活、用数学的大脑考量生活、用数学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等。
生活化的情境课程是一种基本性、基础性的课程,它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催生学生生活化的数学认知。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生活化的数学课程是一种直观的、形象的、具体的课程,它是学生可以实实在在触碰到、体验到、感受到的课程。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程,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数学学习的创造性。
二、构建可视化的情境活动课程
可视化的情境活动课程构建,主要是借助视听媒体等设备,创设一种声色光影的情境。可视性的情境,可以诉诸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触觉、味觉等。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就是多种感官协同认知的过程,是一种具身性的认知。创设一种可视性的情境,构建可视化的情境活动课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能。作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等,创设声色光影的情境,构建可视化的情境活动课程。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体积”等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可视化的情境课程。针对“长方体的认识”这一内容,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尤其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闪烁”功能,能增进学生对长方体面、棱和顶点的感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功能,能引导学生直观地比较长方体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大小、长短等。针对“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体积”等相关内容,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长方体的底面周长、底面积等动态生成长方体的侧面积、体积的过程。可视化的数学情境课程,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有助于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探究。构建可视化的数学活动课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能。
可视化的数学情境活动课程,能唤醒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欲望。借助可视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构建学生的数学情境活动课程,能舒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身心,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能。可视化的活动情境,实质上创设、构建了一个“场”,这个“场”不仅仅是物质场,更是心理场。这个“场”不仅仅与学生的经验世界有关联,更与学生的知识世界相关联。
三、构建问题化的情境活动课程
问题化的情境活动课程,就是要以问题贯穿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可以以不同的形成呈现出来,如问题链、问题串、问题群等,又如主问题、核心问题、关键问题等。问题化的活动情境课程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催生学生的数学想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语言、形象、实物、媒体等创设问题性的情境,让问题成为学生数学深度思维、深度探究的先导。在问题化的数学情境活动中,问题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往往具有启发性、引导性、指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这样的问题化情境活动课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驱动性。
例如,在教学“米和分米”这一部分知识时,笔者设计研发了“趣话中国长度单位”,从这样的几个问题展开探索:我们身上有哪些特殊的长度单位?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常用的长度单位?基于这样的问题背景,笔者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展开探索。通过探索,学生不仅认识到了身体上的长度单位——“搾”“庹”“步”,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等,更延伸拓展到生活特定领域的长度单位“寸”“尺”“丈”“里”等。这种基于问题的情境活动课程,拓展了学生的数学认知,深化了学生的数学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关联,认识到这些长度单位的作用。此外,借助问题化的情境活动课程,学生还认识到“公分”等生活化数学语言的内涵。
问题化的情境活动课程,就是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催生学生的数学想象,从而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向教材之外、向生活之中、向应用之中拓展延伸。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引擎,问题情境不仅能驱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力、认知力、探究力、实践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研发设计问题,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从而让问题性情境活动课程的构建更丰富。
四、构建游戏性的情境活动课程
游戏是学生的存在状态,也是学生的一种经验构建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情境性的活动课程,应当让情境具有一种通透性,也就是“情境能催生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本质性认知”。游戏性的情境活动课程,打破了数学与学生之间的经验之隔、感性之隔、生活之隔。在游戏性的情境活动课程构建中,教师要激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要激发学生的惊异感,从而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探究。游戏性课程的构建,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外在的身体性游戏活动,其二是内在的心理性游戏活动,如思维性游戏活动、想象性游戏活动等。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研发了“游戏性课程”,引导学生用“一副三角尺拼角”。这一游戏性活动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将三角尺上的两个角分别两两配对,从而构建了一个角的序列。有的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静静地展开思考。如,有的学生将这些角的度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惊喜地发现:这些角的度数居然都是15°的倍数。游戏性的数学情境课程,让学生浸润于游戏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之中感受、体验到一种知识本体之美。
游戏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之一,它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游戏性情境能促进学生的数学之思。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性情境课程、可视化情境课程、问题性情境课程、游戏性情境课程,能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情境性课程构建,要以学生为本,以数学为根。情境性课程,是一门有意思、有意义、有意味的课程。
(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立项课题“小学数学情境活动课程构建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2020144。)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小学)
(责任编辑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