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学科审美素养提升的行动路线探究
作者: 刘秋实审美素养的提升是中小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审美素养的提升需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配合“双减”政策,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并结合中小学教学实际,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基于此,本文在对“双减”政策的意义及文化传承与审美素养提升的关系进行简单阐述的基础上,结合调查研究结果提出“双减”背景下文化传承促进中小学生学科审美素养提升的行动路线策略建议。
一、“双减”政策的价值意义
“双减”政策是基于教育教学现状所提出的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日常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重要举措。首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多元评价体系,逐步扭转学校教育功利化,由注重结果转变为重在过程,从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方式转变为多元评价体系。其次,强化学校的主体作用,促进家庭教育的科学发展。要求从规范校外培训的风气入手,进一步促进学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良好的教育秩序和教育生态。同时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的陪伴与引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促进学校教育回归初心,关注学生身心健康,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中小学生审美素养提升存在的困境
传统文化与审美素养提升相辅相成。文化传承与审美素养提升存在内在逻辑关系,这为中华传统文化与美育的融合提供了契机,也呈现出融合育人的实践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科审美素养培养仍面临着许多困境。
1.教师未充分利用教材中审美素养的培育资源。在部编版教材中蕴含着很多审美培育素材,而调查中发现,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只是泛泛地讲解内容和涉及的考点,完成格式化的教学目标,未能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利用。如,没能利用好语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2.语文教学中缺乏审美教育的方法。随着政策的变化,审美素养培育在教学目标中比重增大,对学生缺乏完整的方法指导。此外,从项目调查结果看,一部分教师缺乏审美教育的基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对审美元素的强调不鲜明,本身缺乏对审美培育的正确认知,没能掌握在教学中运用审美眼光关照的方法,部分方法陈旧,有效性差。
3.学生的审美有效感知不足。当下,“氛围感”一词活跃在各个领域中,在中小学语文审美素养培育中,积极营造审美的意境与氛围至关重要,让学生沉浸其中,能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潜移默化的审美体验。而调查研究中发现,部分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的目标不明确,与学生建立情感共鸣缺乏有效的方法,审美素养培育效果不佳。
此外,学科审美素养培育与文化传承之间也存在诸多困境。首先,学科审美素养培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缺乏示范及标准。从项目调查结果来看,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师认为,文化传承有助于学科审美素养的培育,但同时也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如何将两者有效结合并不清楚。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师认为,此类示范课例对教学是有帮助的。其次,教师督导不足,对审美素养培育与文化传承的重视度不够。从中小学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来看,一方面,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为功利化,在审美素养培育方面多局限于完成教学目标,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中也仅限于教材中规定的内容,没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双减”背景下文化传承促进中小学生学科审美素养提升的行动路线建议
1.丰富课后学习资源。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生拥有了相对较多的课余时间,这一部分课余时间为培育中小学生审美素养提供了空间。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挖掘更丰富多元的传统文化学习资源,并积极调动资源,完善课后服务体系,引导家长充分认识到课后自主学习的必要性,指导鼓励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汲取知识,使之从中受益。
2.在课堂中鲜明体现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融于各个学段的课堂教学已成必然趋势及时代要求,学校在建立和发展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基础上,更需引导与督促教师建立传统文化和学科内容的联系点,树立在课堂内容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加所教学科内容中关于传统文化的比重,除讲好教材中传统文化部分的内容,更要在适当的教学环节融入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由点到面的全面认识,从中得到完整的审美体验,潜移默化地培养其审美素养。
3.提高教师审美素养。在审美素养培育中,教师是美感的传播者,是学生感受美的引导者,更是学生审美的对象。教师要将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作为一个长久的目标,明确意识到“语文课在承载工具任务的同时,还要演绎风花雪月的美丽”,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生审美教育仍存在格式化灌输的现象,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去引导审美,不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征,忽视了其独特的创造力。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需尊重学生的审美感知与审美体验,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审美感受的机会。教师要摒弃主导学生审美的思想,鼓励中小学生进行大胆的审美想象,并在关键节点予以正确的引导。
教师自身的审美素养对学生的审美素养培育有重要的影响。中小学生处于认知和心理发展的培养阶段,乐于观察模仿身边的人和事。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审美素养,除加强对审美理论的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外,在日常教学中更要注重对学生审美的引导,如通过表达对事物的看法、端庄的仪态、高雅的谈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审美,用审美的眼光推促学生的发展。
4.发挥学生审美主观能动性。在项目调查中发现,部分中小学生在长期的引导性审美教育下,缺乏个性化的审美感知能力与主动审美的意识。在实际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感官充分融入课堂,使之在学习同一知识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增强个性化体验。
语文学科的学习有着其特殊性,其蕴含的审美元素往往是深刻而烦琐的,需要学生主动去理解和感受。在调查中发现,尤其在中学阶段,大部分学生将学科学习中的审美元素仅仅当作知识点去记忆,而忽视主动理解揣摩其中的审美内涵,而学科学习恰恰是中小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用审美的眼光在学科学习中汲取营养,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学科知识,同时也能够从学科知识中获得其他途径无法获得的审美体验。
中小学是学习知识、培育审美素养的黄金时期,同时,中小学时期的升学压力相对较小,拥有相对充沛的课余时间。基于此,中小学生的审美素养培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中,在生活中带着审美的眼光去感受也是必不可少的,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发现美、感受美,更能为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在学科的学习中也能更轻松地接受美。
总之,审美素养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中小学审美素养提升中,学校应当丰富传统文化学习资源、教师应当提升自身审美素养、学生应当发挥审美主观能动性,方能在“双减”背景下提升学生文化底蕴和审美素养。
(本文系202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10165015。)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