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性教学:课堂教学增值提效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陈玉兵

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来说,最基本的一个教学追求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所教的知识。这个理解不只是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去回答问题,以考试得分来衡量,更应强调通过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内化,对自己的语言与行为施加积极的影响,从而让自己的言行更好地满足发展的需要。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非常重要。在实践教学中,很多教师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理解教学的概念,这是一个朴素的概念,具有丰富的经验内涵。在专业的教学理论当中,其实也有与理解相关的概念,这就是理解性教学。

这种源于教师教学经验的概念,与专业的学术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两者都追求教学过程中的理解,区别在于经验视角下的理解教学,往往更侧重于知识与题目之间的联系,而学术视野下的理解性教学则有着更多的内涵。同时,从教学研究的视角来看,理解性教学既要依赖于经验,又不能完全拘泥于经验,尤其是不能望文生义。因此,从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要想进行积极有效的实践,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有价值的思考,关键在于建立关于理解性学习的准确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将理解性教学的理解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紧密联系,以形成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同时又属于教师个体的个性化理解。

一、理解性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在组织教学的目标体系以及实践操作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关注,那为什么还要倡导重视理解教学呢?在笔者看来,日常所重视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本身,并不能保证学生能真正理解知识本质,甚至还会出现因为理解的错误或者偏差而产生误导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期望学生通过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正确的运用,但从教学的现实中发现存在死记硬背、碎片化的知识点和机械僵化的解题模型和解题套路等现象,教师的教学浮在表层,问题的设计浅薄,片面关注学生的答题解题,忽视了知识本质的探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拓展。这些问题在各个学科尤其是中考学科中是客观存在的。

例如,在文科教学中,教师虽强调对知识的识记,但只重视背诵识记是行不通的,学生只会对问题主题进行简单的复述、罗列,不会收集、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理科教学中,教师虽重视解题技巧的传授,但往往忽视理科知识的本质、概念、思想、方法的深入理解。对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应该怎么做”,而且更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在知识深度理解基础上的思维模式。

要摒弃浮在浅层的教与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重视理解性教学,关注学生理解的层次和水平、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真正体现“学以致用”。现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认知科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实践经验等也为开展理解性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理解性教学的基本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超越经验性理解,走向学术性理解。很大程度上,理解性学习是基于“人是如何学习的”这一问题所进行的理论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观点。理解性学习聚焦于阅读(信息的输入)与素养(信息的输出)等主要学科领域,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索理解性教学的教学形式。在此过程中,研究者进一步提出基于项目学习、设计的学习问题的学习,去详细阐释在新技术的强大支持下,革新课堂学习环境,促进高效学习的策略以及影响这些策略有效性的因素与条件,在此基础上应努力变革教学体系,为理解性教学重构教学的主张。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笔者对理解性教学的基本内涵有以下概括。

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所追求的“理解”,不只作为“认识手段”存在,而且还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而存在。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认识,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来说,有着醍醐灌顶的启发:日常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不能拘泥于让学生去获得试卷上的高分,更要认识到本学科知识的教学,最终要转化为能够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方式与能力。很显然结合新时代的背景,这种“存在的方式”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

2.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所追求的理解性教学,应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说过,“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因此,理解性教学所追求的就应是学生的自我理解。既然是自我理解,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不断地“排除误解和阻碍生命发展的各种因素”,从而“将生命的多种可能性变成现实”。这样的认识与上面所提及的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能够积极影响自身言行的判断实际上是一致的。

3.理解性教学追求的应当是一种可能性。应试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所追求的一般来讲都是确定性,因为只有确定性才能让学生取得较好的成绩。而强调可能性,则是从学生生长的角度去看的,结合课程改革所强调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建构学科观点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蔽”,这样就可以更加有效地揭示出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所表征的可能性。可能性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对于社会发展而言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三、理解性教学的具体实践

通过对理解性教学概念的理解,再结合具体的知识进行教学实践,就可以得出理解性教学实践的基本思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在教学中促进师生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的同时,使自己与学生的生命意义得到更好的实现。毫无疑问,理解性教学以理解为教学目的,追求的是实现教学人员生命意义的多种可能性,是发展教学人员善解人意的素质,使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协调起来,是凸显道德要求,使做人与为学水乳交融,当然也是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去调适感情生活,实现情、知协调发展。综合来看,理解性学习以理解价值观和生活世界观为基础,主要由心理准备、沟通理解、反思理解与跟踪理解四个环节组成。具体到教学实践过程中,理解性教学的具体实践就应结合上述认识来实施。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八年级上册《养成亲社会行为》时,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亲社会行为”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追求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而这样的一个概念理解过程,显然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忆,而是一个概念内涵与学生经验相碰撞进而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认识的深度理解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重点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生成概念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社会实际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情境。

小王和两个要好的同学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乘公共汽车的途中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个年轻姑娘的脚被别人踩了,于是大声质问对方:“没长眼吗?你踩我的脚了!”对方是一个年轻气盛的小伙,怼了一句:“我不是故意的,大声嚷嚷干什么?”姑娘更是怒不可遏,回了一句:“你有病啊?”小伙子不甘示弱:“你有药啊?”……眼看事态升级。小王等三人面面相觑,这时,听到一个长者柔和且稳重的声音:“年轻人,心宽了,就不挤了。”于是,小姑娘与小伙子再不争论了……后来,在下车后,小王三个人讨论这件事情,当另外两个人争论谁对谁错的时候,小王的想法却与他们不同,他想到的是那位长者的声音,然后跟另外两个人说:“其实在生活中,这些事情在所难免,还是那个老人家说的对,关键在于‘心宽’……”

根据这个材料,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其中不同的角色与心理,并思考自己应当建立怎样的认识。学生通过这个事例的分析发现:这些事情确实是在所难免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矛盾,作为一个社会个体,最关键的不是回避矛盾,更不是激化矛盾,而应理性应对这些矛盾,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平和与理性,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

环节二:情境迁移,深化概念理解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学生提供基于真实情境的案例,然后让学生基于这样的案例结合所学知识去分析应选择怎样的行为,谈谈自己这样选择的原因或者理由;或者也可以利用真实的情境设置议题,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从中进行正确的引导。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实际上是一个变式的过程。只是要强调教学的重点是围绕帮助学生深化对“亲社会行为”的概念理解的课堂行进方式,都可以积极采用。

环节三:角色转换,内化概念于心

将课堂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孜孜以求的目标,但首先是入心。有效的体验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在一个模拟的学习环境下,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转换可以得到一种亲临现场的体验。

例如,在教学《养成亲社会行为》时,可以设置“放学后的路口,红灯闯不闯?”“老人倒地扶不扶?”“饭店里就餐,浪费严重你怎么看?”等问题,将这些现实中的真实情境搬到教学中,让学生以“局中人的理智、情感、感觉”的样式充分表演体验,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新概念,研究探讨某种现象的具体属性,刷新自己的想法、见解和行为方式,践行学习内容中的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实现“知行合一”。

四、理解性教学的实践思考

在上述案例中,“亲社会行为”概念的建立与理解,是在具体的情境要素分析与迁移的过程中实现的。学生所形成的认识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的,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理解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学习有了心理准备,对素材的分析使学习过程中有了充分的沟通理解,通过新的情境的迁移与分析,使反思理解与跟踪理解得以实现,因此这样的学习是一个要素齐全、结果有效的理解性教学。

通过这样的理解性教学,学生所形成的认识是深刻的,这种认识可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认识,从而让自身的言行得到提升,且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需要追求理解,这既是对教学方法的追求,也是对评价理念的追求,这样的追求要渗透在教学评价整个过程。在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之后,教学也就被称之为理解性教学。理解性教学需要有相应的评价作为匹配,理解性教学评价是理解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教学环节的始终,摆脱了传统师生对立、缺乏交流的评价模式,转向注重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重视评价标准的生成性,强调教学评价的过程性和理解性,达到教学评价结果的发展性。在实际教学中做到理解性教学,可以充分彰显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科魅力。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立项课题“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解性教学实践研究”(E-c/ 2018/16)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

(责任编辑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