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助力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裂变”

作者: 王文娟

写作能力在小学语文素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运用水平的体现。在传统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立足教学实践,积极探究有效的解决策略,而思维导图能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对优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效果明显。

当前,小学语文课程目标对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效良好的习作教学能有效锻炼并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采取何种方式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直面的问题。思维导图又称心灵图,具有可视化、结构化等特点,它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师有必要加强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促进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现“裂变”,通过思维导图与其他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合,使学生的习作能力逐渐提升。笔者根据教学实践,结合思维导图既有的理论,浅析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对思维导图的运用原则,并探究思维导图的运用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现“裂变”提供借鉴。

一、思维导图的运用原则

1.适度使用原则。思维导图的应用应遵循适度使用的原则。教师要充分认识思维导图在习作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但不能盲目认为思维导图能解决习作教学中的一切问题。思维导图虽能引导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发散思维,但耗费的课堂教学时间较多,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适度使用思维导图,以习作教学的具体内容为依据,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并制定科学的习作教学计划。

2.读写结合原则。教师要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加强对习作课堂教学的延伸,引导学生依托思维导图实现对写作知识和技能的良好内化。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构建丰富的写作素材库,并对自身的写作框架体系进行完善,提高对思维导图的利用效率。

3.多面利用原则。教师要遵循多面利用的原则,增强思维导图在习作教学中的利用成效。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思维导图进行多面利用,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对习作教学的辅助作用。

二、思维导图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运用思维导图创设写作情境。在习作教学中,情境创设处于基础性地位,教师要运用思维导图创设写作情境,构建学生习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习作教学中,有多种情境创设方式:(1)思维小训练,即从习作教学的具体内容中,筛选相对简单的点,据此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开展思维小训练;(2)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写作情境;(3)通过教学图片或者实物创设写作情境,并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对事物表象进行记录;(4)创设活动情境,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演示表演,并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演示表演过程中的对话、神态、动作等进行记录。

2.借助思维导图明确习作立意和方向。思维导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能清晰地展示习作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契合习作审题,形成清晰明确的习作立意和方向。首先,寻找关键词,从习作材料中筛选关键词,据此对习作大方向进行确定;其次,以关键词为依据,对习作类型进行确定;最后,结合具体的习作要求,寻找有价值的写作信息确定写作立意。在此过程中,学生可绘制完善思维导图,直观呈现并清晰展示写作立意和方向,为习作的良好开展奠定基础。

3.思维导图助力写作素材积累。小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写作素材较为匮乏,极易形成写作障碍。对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思维导图具备的可视化特点,以思维导图助力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在学生对思维导图进行接触的初期,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对思维导图进行细致观察和直观体验,并为学生作示范,教会学生如何创设和利用思维导图积累写作素材。

例如,在开展习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新老师进行观察,并总结新老师的特点,学生的直观感受是新老师头发卷曲、眼神明亮、个子高挑、时常戴着眼镜、笑眯眯的、温柔可亲等。教师引导学生将他们对新老师的直观感受进行归类并加以组合,完成对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根据思维导图,既能形成丰富的写作素材,又能流畅地用文字表达出来。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积极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各项信息进行细致描述,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思维导图能激发学生的潜意识,促进学生根据写作要求自主组织写作素材,从而下笔成文,言之有物。学生的情感思维在思维导图的助力下会趋于活跃和丰富,并乐于用文字表达自身的感受。

4.依托思维导图增强写作的条理性。学生能利用思维导图观察日常事物,可以积累相当丰富的写作素材。当学生存储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后,如何从中精心筛选出适用的写作素材,并在写作过程中灵活有序地加以应用,就成为习作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对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思维导图具备的结构化特点,引导学生依托思维导图增强写作的条理性。在习作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效指导学生明确写作的具体内容,并形成清晰条理的写作结构,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写作内容,突出写作重点,增强写作的条理性。通过思维导图能够实现学生对写作素材的清晰梳理,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进行快速合理构建,形成详略得当的写作布局,并分清文章主次。

5.借助思维导图实现个性化写作。思维导图具有发散性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跳出写作套路的窠臼,实现个性化写作。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能拓宽学生的创作空间。思维导图呈现出较强的跳跃性和开放性,与学生具备的思维特点极为契合,便于学生熟练掌握和巧妙运用。

例如,在开展习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以“我最喜欢的花”为主题进行写作。某学生将水仙花作为描写对象,以水仙花的名字、花形、花期、开花季节为主要内容,创设思维导图,并根据思维导图从多角度对水仙花进行描写。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写作素材进行精心筛选和归纳重组,发散写作思维,并从多角度展开思考,充分拓宽了写作思路,实现了个性化写作。

6.运用思维导图对习作进行修改。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对习作进行修改,凸显核心修改点。同时,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对习作层次进行梳理,消除思维定式,并通过自我评估,实现习作进步。教师要通过思维导图,拓展学生的习作思维,并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形成准确生动的描述和丰富多彩的表达。

例如,某学生以“春天来了”为题进行写作,其初稿是描写自己观察的自然景象和树木、花草,行文较为平淡,未能凸显写作重点。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对初稿进行修改,明确本文的写作重点是对场景外观、声音特征、溪水的触感等进行描写。通过思维导图,学生明确了应该怎样具体描写景物,并形成对写作线索的清晰梳理,实现了对习作的高质量修改。

总之,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思维导图的运用原则,借助思维导图的运用策略,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写作课堂中的作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帮助学生对写作素材进行精心筛选,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修改质量。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平襄镇太平幼儿园)

(责任编辑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