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作业分层优化设计的探索
作者: 骆秀梅
随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分层作业被广泛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中,区别于传统的作业设计方式,分层作业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作业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新时期下的作业设计不仅承载着教师对学科的理解,还包含了因材施教这一理念。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从实际的教学活动出发,积极探讨英语作业分层优化设计的策略。
一、贴合教学目标,满足学生需求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追求作业设计的全覆盖性。所谓的全覆盖主要指知识点的全覆盖。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经常统一布置作业且作业内容相同。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风格各不相同,所以,单一的作业形式和内容并不能真正地“因材施教”。为了提高作业设计的科学性,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对学情的掌握以及教学目标的理解,实现作业内容的层次性。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2 I’m Liu Tao”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先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知识积累的层面上来看,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掌握“Are you...Yes,I am./No, I’m not.I’m...”等句型的用法;从技能的培养上来看,当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后,能够自我介绍和交流。基于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将作业设计分为A、B、C三个层级。其中,C层的作业内容较为基础,仅包含句式、词汇的含义理解,B层的作业内容以遣词造句为主,要求学生结合课堂中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自己的理解完成三组句式的仿写,A层的作业内容兼具巩固和提高,教师要求学生融合前一单元所学内容,拟定一段流畅的对话。考虑到B层和A层的作业量,教师可以将课后作业转化为课前活动。
作业的设计旨在辅助学生完成知识的理解以及迁移。为了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全面掌握学生的学情,并针对学生多元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展开不同层级的作业设计。
二、提高课堂质量,创新作业形式
作业设计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辅助学生完成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而且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情。在此过程中,学生以作业的完成为前提,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将理解和感悟应用于课前复习。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需要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通过课前讨论或课前反馈,实现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的一体化。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6 What time is it?”为例。在课程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将本节课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知识积累层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相应的单词以及“What time is it?”等句式。第二个层次为实际应用层次。当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后,不仅要掌握整点的报时方法,而且要将它应用至实际的生活中。结合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部分。区别于统一的作业布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相应的部分。然而,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学生都可以选取基础部分而忽视提高部分,在后续的作业批改中,教师可通过赋予提高部分更高的分值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作业分层优化设计需要以学生的学情为核心。为了提高作业分层优化设计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教师可以重构教学理念并将分层化教学引入课堂。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依托层次化的课堂提问逐步完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采用隐形分层,激发学生积极性
为了提高作业的完成质量,教师可采用分层化的作业设计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完成相应的作业内容。由于小学生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经常采用标签式的分层法将学生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明显的分层不仅不会让学生产生做作业的动力,反而会因此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针对这一现象,教师需要采用隐形的分层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实现能力的突破。
当学生完成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7 How much?”的学习后,教师布置分层化的英语作业。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相继掌握twenty、thirty、forty、fifty等词汇的读音,以及“Can I help you?”“How much is it?”等句型的使用。针对上述知识点,教师将作业分割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词汇和句式的汉译英。通过简单的知识点回顾,学生可以快速搭建起本节课的逻辑框架。第二部分为划线部分的翻译。在此部分中,教师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遣词造句并在重点词组下划线。第三部分为情景应答。考虑到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教师拟定一个特定的生活情境,并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编写对话内容。在这三个部分中,前两部分为必选题,第三部分为选答题。为了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教师将必答题的总分规定为70分,选答题的总分规定为30分。这样,学生为了拿到更高的分数,就会竭尽所能地探索选答题所涉及的问题。
隐形分层旨在激发学生探索欲的同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取相应的试题展开知识的迁移,还会受竞争意识的影响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四、结合实际情况,展开分层评价
一般来说,小学英语作业分层优化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为了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作业的分层评价。区别于传统的结果式评价,分层评价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作业成果、不同层次的作业习惯以及不同层次的作业兴趣展开过程式评价。此外,随着增效减负理念的提出,作业设计的形式也逐渐增多。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尽量回应学生的反馈,并引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1 The king’s new clothes”为例。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来看,学生需要通过课堂了解皇帝的新衣这一童话故事,并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将原创短剧表演作为预习作业,并根据学生的意愿选取编剧组和演员组的成员。由于学生的组织能力有限,所以,教师要积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文章预习、资料查询等多种方法完成剧本的编写以及短剧的排练。当正式的表演开始时,台下的学生不仅要认真欣赏,而且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相应的评价。针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具体的表演情况,教师再进行过程式评价。其中,既包含对语法、语句、读音的纠正,更少不了对整体表演的鼓励。
相比于传统的评价方式,学生更容易从分层评价中,获取更多有关教师态度的信息。从评价的目的来看,教师评价旨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为了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教师需要引入分层评价并致力于提高师生间的互动性。
分层性英语作业设计兼具系统性和科学性。在日常的作业设计中,教师不仅要在前期把握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风格以及学习兴趣,而且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实现隐形分层以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此外,当学生完成层次化的作业后,教师要调动自己的专业素养,并结合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展开生动且客观的评价。随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逐步推进,分层性英语作业设计,已经成为小学英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需要秉承创新和改革的理念,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摸索出适合学生的分层作业方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