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网络安全意识培养

作者: 王海东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大背景下开展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指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驱动下,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我国从小学阶段就开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接触网络,以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本文分析阐述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网络。

一、举行网络安全知识竞赛

当代学生属于网络原住民,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微课学习、信息作业、口语交流等活动都必须依靠网络来完成。虽然,网络化教学的逐步渗透,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形象,但也应关注网络的负面性,尤其要使学生具有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其正确使用网络的能力。对此,教师可以举行网络安全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辩论,更好地理解学习网络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和认知能力。

例如,在教学《无师自通学软件》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掌握新软件的功能、特征和使用方法等,在学生具有一定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软件知识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拓展思维,学会如何辩论正规软件与非法软件,并拒绝使用非法软件。为提高学生对软件知识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召开网络安全主题知识竞赛活动,为学生出示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回答问题,这种方式能够强化学生网络安全知识记忆,而对于回答错误的问题,应进行及时纠错学习,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学会正确使用安全、正规的软件,并具有辨别非法软件的能力。

问题1:同时打开几个软件后,网络系统出现卡顿,甚至终止服务,这种攻击属于何种类型?A.远程过程调用B.文件共享C.拒绝服务

问题2:抵御软件使用入侵措施,不正确的是哪种情况?A.自己做服务器B.不使用纯数字C.不用生日作密码D.密码不得低于5位数

问题3:在多网合一的时代,软件安全脆弱性的体现是什么?A.应用脆弱B.管理脆弱C.软件脆弱D.网络脆弱

二、模拟还原网络欺诈过程

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其年龄的制约,识别骗局的能力不强,很容易上当受骗,受到身心双重伤害。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学生输入网络安全知识。为强化学生认知,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带领学生模拟还原网络欺诈的过程,以此从直观形象的角度,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网络诈骗,如何识别网络诈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为学生安排相应的角色,以代入的视角深度感知网络欺诈对人带来的伤害,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多媒体信息处理》一课时,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在硬件方面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更应让学生在应用多媒体软件的过程中,注意防止网络诈骗,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以此能更好地通过多媒体进行学习,更好地自我成长,提高学生防护意识,并通过网络视频监控,加强防范。

学生甲饰演学生小明,学生乙饰演偷窃者小李,学生丙饰演超市管理员小赵。小明拿着妈妈的手机去超市购物,在自助收银台前付款,小李在小明身后偷偷录制了小明的支付过程,掌握了小明的手机开机密码和支付密码,并趁其不备偷走了小明的手机。而这一幕被超市监控室小赵发现,在小赵的帮助下,通过调取视频监控,找到小李追回手机。当小赵把手机还给小明,小明才发现手机被盗了。小赵帮助小明避免了损失。试想,若小赵没有发现小李偷了小明的手机,那么小明将会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饰演被盗全过程,让学生懂得被骗、被盗并非只发生在书本上,在生活中也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需要提醒学生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在公共场所用手机支付,甚至输入开机密码,都需要进行遮挡,这个看似很简单的动作,却可以避免经济损失。

三、明确界定网络安全规则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律意识不足,好奇心又很强,所以,很容易迷失在网络世界里,沉沦于网络游戏中,这不仅会占据学生大量的时间,甚至会使学生丧失明辨是非的能力,并在现实中模仿不良的网络创作,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明确界定网络安全使用规则,对学生做出硬性规定,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例如,在教学《FLASH绘图工具使用》一课时,教材要求学生绘制一幅宁夏这座城市的图片。部分学生在进行绘图的过程中,受到不良网络信息影响,会产生恶作剧的想法,故意丑化图片内容,并认为这只是一种搞笑的游戏,甚至会觉得这是调节课堂气氛。为扭转学生这种不正确的思想,教师需要在传授学生基本操作程序,让学生学会使用直线工具绘制图形,及对图形填色等基础知识后,更应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为学生推荐一些健康、安全的网站,让学生能够分辨出善恶美丑,懂得这种丑化图片内容的形式,是一种缺乏道德的行为,从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入手开展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四、创新网络安全学习路径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创新网络安全学习路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网络安全知识学习渠道,以此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认知能力。首先,教师应重视言传身教的育人作用,应明确信息技术教学并非单纯地对学生传递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更应培养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而这才是支撑学生顺利学习信息技术的根本,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才能保证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的稳步提升。其次,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讲述生活中通过登录正规网站学习到的生活技能,了解到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改变生活的知识,为自己家庭的生活解决了实际困难。通过上述两种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的渗透,能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让学生学会正确利用网络。

例如,在教学《机器人智能灭火》一课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分析机器人是如何灭火的,了解机器人的灭火流程,让学生了解到火焰传感器的使用方法,观察灭火器装置的组成。然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将理论内容进行实践,可以尝试编写测试程序,测试火焰传感器,具有能够自主组装灭火机器人的能力。与此同时,还需启发学生思考,若机器人发现火源,需要设置程序,让其接近火源并进行灭火,激发学生进一步编写后续程序,包括设计如何接近火源及如何灭火的程序。再者,教师需要给出学生附加题,以此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让学生思考,设置程序的“不中断循环”及“中断循环”会产生何种区别,然后,给学生提供一些科技类的绿色网站,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学习,确保学生能够产生程序设定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使学生真正了解到,在信息时代,维护信息技术的使用安全才是促进网络信息化更好发展的根基。

作为小学一线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责任重大,在提高学生信息学习能力的同时,必须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工作,只有确保二者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为社会输送优质的网络人才。教师还应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循序渐进地渗透网络安全知识教育,以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形式,将网络安全意识根植于学生内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特殊教育学校)

(责任编辑赵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