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探讨

作者: 王晓琴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就是把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作为依据,强调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围绕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和方式、教学效果、教学能力五大方面,有效评估课堂学习活动效果,以此达到完善语文教学、推进学校发展的目的。

评价主体太过单一化是现阶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一大问题。此外,教师要针对真实的学习情境与需要,采取恰当的评价方式,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同时加强过程性评价,这既满足了学生对知识与文化的需求,也实现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相较于以定量评价为主的传统课堂,效果显著。目前,高中课堂教学评价普遍存在评价后缺乏反思的问题,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没有根据评价结果并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下一次该如何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这明显违背了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对教师、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甚至还会走向错误的极端。笔者针对以上问题,提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评价体系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一贯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只能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作为被评价的对象。而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当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更直观、全面地认识自己,改进不足,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并不是要评判教师自身的优劣,而是以目标达成与否为依据,结合自己一节课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向教师提出完善课堂教学的建议,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评价体系,并不是只有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和家长的评价对于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同样重要。学并不意味着只有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及同行和家长的评价对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同样重要。同行教师作为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员,能发现学生无法辨别的知识性、授课方式等方面的问题,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真实;家长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参与到课堂教学评价中,可以关注到孩子在学校之外的问题,拓宽获取真实反馈信息的渠道。同时,“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评价体系倡导在传统的“他评”中融入具有现代化元素的“自评”与“互评”,真正实现评价的全面客观真实。

二、坚持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语文教学过程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测量与评价。定量评价是通过搜集整理数据,对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做出评判。定性评价则可以弥补定量评价的不足,对学生做出“质”的全面评价,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仅仅采用定量分析的方式,给学生贴上分数的标签,很难反映学生、教师的真实水平。

核心素养下要求对学生语言表达、思维想象、审美鉴赏、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的培养,无法用量化的形式表现,需要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只采用定性评价也是片面的,缺乏真实数据的情况下,评价更无从开始。如学校的期中期末测评,不能仅依据最后的成绩、排名来评判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应关注到他们日常的课堂表现以及创新思维,比如课堂上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回答问题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课后的文化拓展与延伸等多方面,综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最后的考评,效果更好。

因此,要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全面真实准确性,必须将量化与质性评价有机结合,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关注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过程。

三、加强教学反思,提高教师评价素养

教学反思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之一。据观察发现,现阶段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获得评价反馈后,并没有结合实际,反思课堂教学中出现误区的原因,这与教师的评价素养不高密切相关。一方面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知识匮乏;另一方面,评价标准会随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这使一些老教师难以适应,无法抓住评价的重点。这就需要学校方面和教师自己下功夫。

学校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场所,更应注重对教师各方面素养的提升。首先,可以通过相关培训课程,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知识的学习,明确评价最终要达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目的。其次,动员教师积极参与听课评课活动,互相交流学习,弥补缺陷。再次,教师自身也要转变评价观念,不能把评课看作一种应付领导检查的形式,而应用心对待每一次听课评课,写出课后总结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评价素养。同时,也要取长补短,学习其他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点,认真倾听他人的建议,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做到一切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四、课堂教学评价案例分析

《师说》是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所在单元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学会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赏析课文,感受“学习之道”,体悟文章所流露的人文情怀,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本篇课文属于论说类文言文,高中阶段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对于文中的文言知识以及课文翻译,不需要教师逐字逐句去讲,在学生课前学习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引导性教学,重点放在学生人文情怀的涵养上,将“如何尊师重道”升华为“如何学习”。

《师说》作为一篇自读文言文,对知识点的讲解不应过多,教师可以结合韩愈自身的经历,以知人论世的方式展开本节课的教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故事展开,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趁热打铁,以问题“作者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课文?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引导学生展开合作讨论,进而理解“尊师重教”与“学会学习”的关系,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及补充,最后略微讲解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运用方法和作用,布置实践作业,学以致用。学生整堂课的参与度都很高,既对其他同学的回答做出评价,也对自己课堂的表现进行反思,教学与评价取得不错的效果,学生很喜欢这样的课堂氛围以及教师的授课方式。

尽管是一堂完整的教学课,受到大多数学生的喜爱,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比如,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没有做出详细的正确与否的评价,只是采用“好的”“不错”“进行了多方面思考”等评价语,方式单一。很多情况下都是教师没有目的、无意识的评价,之后并没有认真反思,这样的评价对学生发挥的作用甚小,类似的问题可能会重复出现。其次,一堂课看似遵循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把握“尊师重教”与“学会学习”的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实际上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还有待考察。据观察,本节课是围绕学生的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展开的,对学生审美、文化方面的培养涉及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多加关注,加强其与核心素养的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对语文教学的成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继续探讨课堂教学评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笔者了解到,目前高中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自新课改以来,确实在各方面都有所提升,但仍有较多问题存在,需要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上,从评价体系、评价方法、评价素养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改进,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张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