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机融合的策略

作者: 梁永福

语文学科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其中涵盖一定的实用性与思想性,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现如今,语文教学理念呈现从传统书本教学向课外传统文化延伸拓展的趋势,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课程文字内容逐渐从课本知识走向生活。基于此,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是为学生教授一些应试教育要求的知识内容,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和应用并不理想。

一、结合初中学生特点,保障传统文化持续融合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能够不断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量化积累,这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持续渗透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途径。所谓持续渗透传统文化,是指在渗透过程中应重视渗透的计划性,在整个初中阶段教师要不断加强传统文化传承效果,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材,不但增加了古诗文篇目数量,同时全面考虑到初中各个年级阶段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科学进行了篇幅长短以及难易程度等的设置。

鉴于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同时,鼓励学校或者个人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使得传统文化更贴近大众,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初一年级的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还不全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带领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古诗文外,还可以为学生整理一些篇幅相对较小的成语故事,在课堂中利用专门的时间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习惯;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在要求学生完成教材教学任务外,还要强化相关篇目对比阅读的能力,在对比阅读中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掌握,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对于初三年级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对文言诗词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引导其对初一初二的知识进行回顾总结,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不但不会增加学生负担,还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保障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持续性。

二、采用多元渗透方式,保证传统文化渗透效果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式与途径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想要取得较好效果,语文教师就应以身作则,树立较好的文化渗透意识,在语文课堂中掌握最佳时机,有目的有策略地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讲解,让传统文化能够根植于学生内心,并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下健康成长。

此外,为了达到较好的传统文化渗透效果,教师不但应具备较强的传统文化渗透意识,还应做好语文教学设计和教学准备相关工作。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提前熟悉并掌握教材以及课堂上需要讲解的内容,并设计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历史文化渗透的节点以及具体知识点。此外,教师借助文献资料以及网络资源等进行相关资料准备,并对其进行整合,以此为基础,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高效渗透传统文化,在保障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论语》《孟子》等经典时,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文章中蕴含的民本、仁爱思想进行深度挖掘,并将这些思想与孔子、孟子等人的政治抱负、政治环境等进行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能够传承优秀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成长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创设文化渗透情境,激发学生文化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语文教学具有积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作为教学要素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渗透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习思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知识,并感受传统文化知识内涵,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充分考虑语文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以此作为重要基础,创设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情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顺利走入情境,开启高效学习。

具体来说,也就是教师要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选定教材中的某一知识点或某一场景进行情境创设,并在场景中对特定知识点或场景进行全面剖析,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记忆,扩大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多媒体以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方式展示教学内容,增强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和灵活性,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世说新语两则》这一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好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在课堂上首先为学生播放,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然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带领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学习与理解传统文化,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高效学习。

四、开展课外主题活动,深化学生传统文化认知

相对来说,初中教学任务较为繁重,学生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加。初中生学习过程中应采取劳逸结合的方式,在繁重的学业面前也应适当放松,缓解压力。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机融合,课堂是主要途径,但不应将其作为唯一途径。因为课堂教学时间相对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难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和价值,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对课外时间进行灵活运用,结合教学实际,在课外组织开展一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朗诵比赛等活动。这样学生不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接触学习到传统文化,还可以实现在课外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与理解,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接龙、传统文化猜字(谜)等一系列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成5~6人的几个学习小组,然后以小组形式就传统文化展开讨论,将能够想到的优秀传统文化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外时间开展传统文化接龙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接龙,一组接一组说出不同的传统文化。最终说出传统文化数量最多的小组,教师为其颁发奖状,增强其学习自信心,并对其他组别成员起到积极鼓励作用。

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够营造有趣的语文课堂氛围,加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之,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思想瑰宝,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一些传统文化逐渐衰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文学素养,陶冶学生情操,对学生成长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结合教学实际,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由课本教学内容向传统文化的延伸,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县郑川学校)

(责任编辑张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