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STEM教育模式 提升高中生物核心素养
作者: 薛海录STEM教育是一种强调综合素养培养的新型教学模式,从国外引进,适合我国当前的教研发展,有利于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生物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经过课程学习之后,经过探究、沉淀和内化等方式形成的,具有生物学科特性的综合能力和品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STEM理论,为学生打造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全新视角,体现出生物的内在价值,以此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并掌握生物学科本质,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一、注重科学探究,展现生物核心素养
STEM教育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动手实验的过程,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究学习、培养探究精神、感悟科学的本质,这与高中生物教学提倡的科学探究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比较H2O2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内容时,首先可以为学生播放该实验的微课视频,通过观看视频,组织学生就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时,学生会提出“带火星的木条容易接触到试管壁导致木条熄灭”“使用两个火星木条无法满足对照实验中单一变量原则”,这会使得实验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受到影响。这时,教师可以先不进行详细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应该如何科学合理设计实验过程?”“通过什么方案可实现比较实验同步进行?”接着,师生之间共同展开研究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之后,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学生对实验探究具体要求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探究兴趣,最后分组进行实验改进方案的设计。通过探究实验方式,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仔细分析,发现问题,并借助自己所学生物知识进行问题解决,不但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生物核心素养。
STEM教育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针对性的探究性活动以及生物实验,为学生创造更多以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分享自身想法的机会,通过学生智慧碰撞,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促使其自主投入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学生自身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后,教师可以适时将心理健康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等展开探究,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切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二、注重实践探究,强化学生理性思维
STEM教育注重科学、技术、数学、工程等跨学科整合,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践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能够强化学生思维,切实体现教学的融合性。
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高中“微生物学”知识内容时,教师以DNA水平的非培养方式为基础,安排学生对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内容展开探究,对于其中存在的多样性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相关资料查找,对开展实验需要准备的设备和材料进行基本了解后,与同学一起合作采集样本,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其次,在实验准备工作完成后,教师即可带领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过程对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全面分析,之后对取样的水质进行检测,得出相应结果,帮助学生掌握采样分析手法、实验检测法以及克隆技术。最后,利用已学生物知识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和推理,对采集水域中的未知细菌展开研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为微生物资源开发提供科学参考。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采用STEM教育引导学生结合采集水域的水质情况展开讨论,得出相应结论:研究水体水质安全性较差,应避免与人类肌肤产生直接接触,因此,必须采用科学高效的手段优化水体环境、减少废水排放,从源头抓好水体保护工作。
在此过程中实现了数学、物理和生物知识的有机结合与科学应用,在探究解决策略时促进学生思维强化。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同步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自主独立意识,他们在思维品质、生活经验、知识储备以及心理成长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个体差异性。STEM教育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学生个性发展,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个性,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内在需求,并将学习场所在教室和学校的基础上拓展,采用开放式的学习方式,采用动态化授课,在授课中体现生命性,帮助学生理解生命过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这一知识内容时,教师应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将学生学习场所由教室转移到户外,组织开展针对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探究活动,实现教学与自然和社会的融合,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真谛。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走出往日的课堂,看到与课本内容既有不同之处又有密切关联的大自然,能够运用自己已学知识和科学的理念看待社会中的现象,进而促使学生以正确的态度看待生命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校园、校外场地、实验室以及社会环境等作为学生研究和学习的重要场所,不断延伸教学范围,并努力争取科研机构相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对不同理化性质条件对周围土壤的动物群落的影响开展研究,结合实验数据探寻生命活动中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方法,以此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养成。
这样的实践探究学习,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活动过程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实现了对课堂知识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在这个动态活动过程中,学生利用生命观念去看待周围的生命世界并进行相关问题的解决,切实体现了STEM教育的生命性特征。
四、增强社会责任,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STEM教育研究的核心主要是当今社会热点以及难点问题。比如“体验古法酿酱技艺、传承中华酱油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主要以中华文化传承为主题,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体验出发,实现对学生关于生活的教育,同时也是为了学生生活的教育。通过这类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学会对优质酱油和劣质酱油的鉴别方法,推行健康饮食理念,同时通过体会酿制酱油技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以及父母养育子女的辛苦,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以及学会感恩的良好品质。
再如,“花生根茎水煮液对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实践活动的安排,主要背景在于当今社会人们糖尿病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虽然是非传染性疾病,但是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我国闽南地区生产花生作物,每年到了花生收割季节,花生根茎几乎是全部扔在农田里直接做肥料。本次实践活动的安排,通过研究数据表明,花生根茎水煮液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这不但能够实现对花生根茎的废物利用,还能够为患者节省就医购药的费用支出。通过这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以及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利用STEM理论开放性、动态性以及综合性等特征,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在STEM理念指引下,教师通过科技与知识的融合,并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到最后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的新旧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对生物科学本质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体现高中生物教学实效性,提升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平川中学)
(责任编辑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