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变成“教育”

作者: 邹俊甜

让“劳动”变成“教育”0

幼儿园中组织的活动众多,不同类型的活动可培养幼儿诸多方面的能力,劳动教育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帮助幼儿形成劳动素养,教师在组织集体活动时,需重视劳动教育的渗透,培养幼儿的劳动技能,让幼儿在参与活动中享受劳动乐趣,感受劳动成果,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一、观看劳动教育影像,增强幼儿劳动意识

幼儿园中需要向幼儿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比较多,但由于幼儿的年龄小、生活经历有限,增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为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在组织幼儿园活动时,教师可带领幼儿观看各种劳动影像,调动幼儿的活动兴趣,使幼儿在观看影像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劳动技能、具备劳动意识。为保障观看劳动影像对幼儿的教育意义,教师在选取劳动影像时要注意考虑幼儿的兴趣、认知能力,确保影片深度符合幼儿的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

例如,在组织幼儿开展劳动活动时,往往深入园区内的劳动区域,这些劳动活动很多为露天环境,很容易受到天气或者场地因素影响,导致劳动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当由于这些原因导致活动受限时,教师可将这一实践的劳动活动转变为影像观看时间,通过碎片化时间,组织幼儿集体观看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影像,也可开展专门的劳动拍摄课程,组织幼儿完成一些劳动拍摄任务。通过影像观看与拍摄,让每个幼儿都可以感受到劳动的辛苦与不易。此外,在组织幼儿观看劳动教育影像的过程中,教师可给幼儿解说,并向幼儿提出问题,让幼儿在观看影像的同时有所思考。

观看影像在幼儿园的劳动教育中非常有效,单纯借助教师口头讲述很难让幼儿对劳动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而通过观看影像的方式更易于被幼儿接受,且影像中所蕴含的知识,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二、建立劳动积分制度,助力劳动习惯养成

为了让幼儿具备劳动习惯,助力幼儿劳动习惯的养成,教师在组织劳动教育时,也需重视制度的作用。在幼儿园中,可逐步构建劳动积分制度,通过执行这一制度,让幼儿长时间对劳动保持积极性和主动性。劳动积分制度可对幼儿的劳动行为加以奖励,很多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在劳动中也是如此。如果教师可以适当表扬幼儿的劳动行为,就可以让更多幼儿更愿意劳动,以此逐步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让每个幼儿都可以争当“劳动标兵”。

例如,在讲《懒惰的熊》这一则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幼儿展示故事中的情节与内容,在具体的内容展示过程中,可以配合一系列的肢体动作,吸引幼儿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注意力,依据故事的内容,告诉幼儿劳动的重要性。在幼儿园内可组织五一劳动节主题宣传活动,为幼儿讲一些时代劳模的典型故事,让幼儿逐步接受劳动教育的熏陶,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每个幼儿可以知道劳动的真实意义,并对劳动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在这些内容讲解结束后,教师要给每个幼儿建立积分档案,出台分段式积分奖励方法,当幼儿在日常完成某一劳动任务后,可及时更新幼儿的积分档案,每隔一段时间,根据幼儿的积分高低给予相应奖励。

劳动积分制度对幼儿劳动具有制度上的激励作用,可在幼儿班级中保持良性循环。在各个幼儿园的劳动教育中,都应结合班级内幼儿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劳动积分制度,奖励劳动表现较好的幼儿。

三、开展劳动技能比赛,促进劳动能力内化

幼儿的劳动技能和习惯养成还需从实践活动出发,教师可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劳动活动中,调动其劳动兴趣。在对幼儿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不仅要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让每个幼儿都可以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还应致力于幼儿劳动技能的提高,让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做事、做好事”,实现劳动能力的内化。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教师可定期组织各种劳动技能的比赛,使幼儿在参与技能比赛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活动经验,并从活动中汲取劳动技能、激发劳动潜能。

例如,教师可以立足幼儿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组织一些生活自理方面,如叠被子、系鞋带、梳头发、穿衣服等比赛。在家务劳动方面,可以组织一些洗手帕、洗碗筷、晒衣服等活动;在农活类方面,可组织拔萝卜、剥豆子、剥花生类等活动。在幼儿园中开展各种各样的劳动技能比赛可以让幼儿在劳动中体会劳动的不易,并逐步积累其劳动技能。如,在组织“独立换衣服”这一主题活动时,所换衣服为幼儿园的园服,将班级内的幼儿划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幼儿数量相等、能力相似,将园服整齐地叠放在一起,对于同一小组的幼儿,应在同一时间同时开始穿衣服,在这些幼儿穿衣服的过程中,由教师计时,记录小组中每一个幼儿独立完成穿衣服的时间,最后,教师需根据穿衣时间、整齐程度,选出小组或者班级中在劳动比赛中表现较好的幼儿,给予奖励。在劳动技能比赛结束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分享劳动活动经验,让每个幼儿都说一说自己在劳动中的收获。

在幼儿园中组织劳动技能比赛,有助于帮助幼儿实现劳动能力的内化,为保障劳动技能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组织此类活动时应考虑幼儿的兴趣、年龄,选择一些与幼儿成长相符的活动。

四、强化家园共育理念,培养幼儿劳动品质

为保障劳动教育在幼儿园中的高效实施,在教师渗透劳动教育时,需强化家园共育理念,让家长和家庭充分配合教师所组织的劳动教育活动,让幼儿在家长、教师的双重影响下,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从活动成效的角度来看,仅仅依赖教师的讲解和活动指导,很难让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教师需强化与每个家长的沟通,针对幼儿在劳动中的表现,给每个幼儿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鼓励每个家长在幼儿回家后,配合教师的培养方案,引导幼儿在家庭中接受一定的劳动教育,用家长的行为为幼儿树立榜样。

例如,在幼儿园的劳动教育中,教师需做好与每一位家长的沟通,让每个家长都意识到劳动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家校共育机制中。如,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到幼儿园参与“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让家长听取知名儿童教育专家关于劳动教育的讲座,家长在现场可与专家交流自己孩子的情况,听取专家对幼儿劳动教育的意见,转变家长的观念。在幼儿园中所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教师应鼓励家长参与其中,在家长与幼儿同时完成劳动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而且可以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劳动中的表现。当幼儿在劳动中提出疑问后,家长要耐心引导幼儿探讨问题并寻找最佳的解决措施,帮助幼儿积极配合教师所组织的各种劳动活动,提高幼儿的劳动技能与水平。家长与幼儿要在每一次劳动实践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分析,从中积累劳动经验,针对幼儿和家长在劳动表现中的不足进行改进。

家园共育是新时代的一大教学特点,属于崭新的教学思路,力求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家长对幼儿思想、行动和行为的影响。为保障家园共育在劳动教育中的有效性,教师与家长之间应密切配合,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幸福地成长。

总之,劳动对幼儿成长的意义重大,在各个幼儿园中,劳动教育已然成为重点关注的教育内容之一。为提高劳动教育的整体水平,幼儿园需从根本上重视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带给幼儿全新的劳动体验,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让“劳动”变成“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幼儿园)

(责任编辑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