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施策略分析
作者: 陈兴业在小学阶段,情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加以实施。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课文情感,深入体会课文传达的思想,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小学生价值观、情感品质的培养和身心健康发展。
在小学阶段进行情感教育更符合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获得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多地思考理解教材内容,获得思维能力和情感素养的培养。在具体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借助课堂教学对学生展开情感教育,用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积极应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同时,情感教育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换位思考、自我反思和共情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性格品质、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用教师情感素养感染学生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其产生深刻影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小学生本身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模仿教师的行为言语。而师生关系更是赋予了教师言传身教的职责,教师应更加重视自身的榜样和示范效应,在言谈举止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素养感染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相处中,一个严肃严厉、不苟言笑的教师,很难让学生产生亲近之感,更不会主动向教师表达情感或提出问题。因此,教师需要以亲和、乐观、开朗的态度面对学生,主动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关怀。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和学生的情感交流,重视和学生的情感互动,与学生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引导学生主动和教师倾诉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情感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学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尚不成熟,很难理解教学内容中深刻的情感,更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受这一问题的影响,往往会造成小学生语文课堂参与度降低,无法主动表达情感。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真实情境,可采用排练戏剧活动、多媒体技术支持、角色朗读等形式帮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情绪体验,提高学习效果,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利用情感体验掌握课程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综合素养。教师通过使用常见的创设情境教学方法,可引领学生进入情境中学习。
例如,在《观潮》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分段朗读,通过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阔和雄伟。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配合图片,让学生通过感受图片中“天下奇观”“汹涌澎湃”的视觉冲击,身临其境地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壮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造成视觉上的冲击,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情感教育。
三、深度挖掘教材课文情感特点
在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多篇具有深刻情感的课文,需要教师能够对课文情感进行深度剖析,引导学生从根本上分析情感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深入解读课文,理解课文情感。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情感因素,选择更合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情感,达到情感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从被动阅读过渡至主动阅读,从情感教育灌输过渡至主动体会情感。
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以母爱和独立为主要情感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回忆自己是否有“找妈妈”的经历,是否有和妈妈短暂分离的经历,通过唤醒学生的情绪体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活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引入独立的情感主题,从学生生活能力入手,帮助学生建立独立意识,在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又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以溺爱和放手为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溺爱和放手的利弊,并围绕主题组织辩论活动,鼓励学生围绕“溺爱”和“放手”进行自由辩论。通过辩论引导学生思考爱的界限,对情感产生更深刻的认知,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增加学生发言表达的机会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表达,通过发言梳理自己的思路和情感体验,获得情感教育。教师要通过课堂引导以及讲解分析,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进行情感表达,通过主动思考将自己的思考结果表达出来,让情感教育得到巩固。
例如,在《难忘的泼水节》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主动询问:“你们有没有参加过泼水节?”让参加过泼水节的学生分享自己的活动经验和感受,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主动思考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这篇文章发生于什么时期?周总理参加泼水节有什么深刻含义?泼水节上发生了哪些趣事?”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地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接受情感教育,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又如,在《朱德的扁担》一课的教学中,要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了解朱德不怕苦的革命精神。教师可以准备扁担作为教具,让学生尝试挑扁担,体会挑扁担的辛苦,让学生感恩自己的生活来之不易,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奋斗的成果,从而更加珍惜。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革命精神的伟大,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在自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要勇于面对。通过将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学生可接受更深刻的情感教育,体会课文传达的良好品质,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
五、重视文化渗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引导学生建立人文情感,感受传统文化的磅礴深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深度挖掘课文背后的文化元素,通过介绍文化元素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爱国精神。要在课文学习中体会汉字的独特魅力,逐渐提升审美情趣。尤其是在古诗文教学中,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学习古诗文知识存在困难,理解不透,就无法体会诗人所传递的情感。
例如,在《清平乐·村居》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作者辛弃疾展开诗词教学,对辛弃疾所处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讲述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了解辛弃疾是在经历抗金报国、仕途不得志、人生理想幻灭的情况下归隐闲居,在乡野生活中创作了这首词。通过对农村平静安逸生活的描写,更能表现出辛弃疾对统一国家的热忱、憧憬和期望。学生基于对辛弃疾的了解,更能理解词中所描绘景象的美好,体会到汉字的美妙,“卧”“媪”“吴音”等词都精准地描绘了情境和人物形象,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感受古诗词所传达的情感。
情感教育对于小学生身心发育意义重大,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工作中用自身情感素养感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共鸣,以教材为中心深度挖掘课文的情感元素。同时,教师应在课堂上增加学生的发言表达机会,重视文化渗透,实现情感教育。
(作者单位:甘肃省玉门市柳河学校)
(责任编辑 来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