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养
作者: 王珊娜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文化自信”这一概念,此后,文化自信逐步纳入教育领域,成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小学低学段培养学生文化自信,需从教学细节出发,追本溯源探寻文化之根,立足宏观角度遍览民族之魂,以此落实文化自信教育。文章基于此论述,以提升低龄段小学生文化自信为探究目的,结合统编版小学语文一二年级教材案例,从识字、阅读、口语交际和诗词教学四个维度出发,探究低学段语文教学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自信教育要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体悟民族智慧,于识字中培养文化自信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伟大基石,是中华民族人与人、古与今交流的重要手段,是一切中华文化的基础。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识文断字的萌芽期,教师可以在教学汉字读写方法的同时,向学生输出汉字文化教育,通过对汉字演变历史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了解古人生活、渔猎之风貌,通过对多种书法字体的赏析,感受不同时期中国人棱角分明、各具特色的人生态度。将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逐层渗透给学生,能使学生在识文断字中感受到民族智慧,潜移默化中形成文化自信。
例如,在教学《金木水火土》时,教师制作了包含本课生字历史演变过程、含义图片的PPT,力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自觉萌发文化自信,感叹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教师在“金”字教学中为学生讲述汉字演变的生动故事:“金字最早出现在金文中,可以想到在远古时期人们还没有发现这种金属的冶炼方式。我们来看‘金’字,一个人在最上层,一个土字在最下层,土里带着两个小点,代表着什么?”学生结合想象回答:“代表土里埋着东西。人能从土中挖到金块。”“见字如见画”是汉字特有的解读方式。学生对汉字的独特解读方式感到惊讶,对古代先民的智慧产生共情心理,将汉字历史与他国文字历史进行对比,文化自信心油然而生。以汉字图解、说文解字的方式展开本课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这一语言的独特之处,使学生初步萌生对汉字的兴趣和热爱之情,对汉字丰富内涵的感知使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得以初步落实。
二、挖掘精神品质,于阅读中培养文化自信
统编版小学语文阅读材料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教师若想在语文课程中落实文化自信教育,还须回归课本,从教材阅读中提取中华民族精神,挖掘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百花齐放的道德品质内涵。教师可以借助文体单元中“家国情怀”“道德品质”“革命精神”等阅读语篇直观营造民族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史实情境中深受精神感召,培植文化自信;可以从叙事阅读中提取文学形象,感受人物高尚的道德修养;可以从神话传说入手,以诞生于中华民族想象中的神话人物形象感受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精神。丰富的文化要素为学生文化自信带来润物细无声的培养。
例如,《吃水不忘挖井人》围绕红军行军途中为百姓挖井的故事展开叙述,从中可以感受到毛主席和革命军队为人民服务、替人民着想的奉献精神以及乡亲们饮水思源的美好品质。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乡亲们、红军和毛主席的人物形象,对课文中出现的人物描写展开细化探究,分析不同角色对待“挖井”一事的情感态度,以情感为探索主脉,在落实教学内容的同时,向学生渗透“革命精神”教育,使学生从阅读教学中汲取文化能量,感受中华民族可贵的精神品质。情感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借助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脉络展开精神品质教育,能使学生受到积极民族精神的感召,以积极情感看待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对文化产生认同感与传承责任感,进而落实文化自信培养这一教育目标。
三、洞察语言魅力,于交际中培养文化自信
中华语言艺术博大精深,流传甚远,用不同语气与措辞表达同一含义,往往能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汉语语言独有的魅力是构成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需要用心掌握的学科能力。教师可以借助统编教材中的口语交际模块引领学生系统分析中华语言艺术,感受语言的多元性与包容性,利用语言艺术带来的奇妙效果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
例如,《口语交际:注意说话的语气》教学内容旨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了解语言表述中语气的重要性,使学生注重自身语气,提升交际能力。教师为学生找到中华传统小故事“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纪晓岚题字”。以一词之差产生的不同后果为学生带来口语交际层面的启迪,学生从中感悟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魅力,文化自信会油然而生。借助传统小故事引导学生萌生对语言艺术的思考,落实本课教育目的,不仅能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更上一层楼,还能侧面向学生普及中华民族的交流智慧,使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深度体悟,推动学生文化自信的发展。
四、收获美之感动,于诗词中培养文化自信
诗词歌赋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极为崇高的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其内容饱含着古代先贤对人生、风景、事物的情感与追思,是向学生渗透文化自信的绝佳载体。统编版教材的语篇阅读中,诗歌占据30%的比重,足见诗歌教育对学生文学素养、文化自信的重要程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诗歌内容开展文化自信教育,从多样化诗歌内容中提取文化自信教育要素。教师可从写景诗中总结出山川异域、地大物博的疆土美感,使学生对国土产生自豪之情;可以从抒情诗中提取作者的内心表白,为学生培养优秀的精神品格;可以从诗词的平仄、对仗出发,以意义隽永、言简意赅的遣词排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沉浸于中华诗词独特的韵律美感中,对中华文化萌生自豪崇敬之情。
例如,《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的游历之作,诗句糅合了对庐山瀑布实貌的生动描述和“银河落九天”的绮丽想象,不仅蕴含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还突出了中华地域奇峰俊秀之特点。教学时,教师可以从景观角度出发,以独特的地形之美激活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以李白的个人足迹为线索,向学生拓展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等写景诗句,诗中展现了中华自然资源中不同地形、风格的美景,学生能借助诗作对中国地理产生自然联想,对祖国的地大物博萌生自豪之情,其文化自信获得稳步提升。
总之,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教育,促使学生从汉字的历史演变、形体意蕴中感受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着重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品质,促使学生感受和而不同的民族精神,在口语交际模块中渗透文化自信教育,可以结合中式语言艺术展开深度交流,感受中式语言的别样魅力,在诗词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教育,从国学经典中收获东方意境美学,引导学生饱览中华大地山川异域之美。此外,教师需注意教学机会的把握与教材要素的提取,以责任心和包容感,将文化自信根植于学生内心。
(作者单位:安徽省休宁县海阳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