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

作者: 黄晓莉

随着教育教学方式持续发展与日益完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业设计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课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格外关注作业设计环节,利用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同时罗列部分优化路径。

作业就是为继续完成既定学习任务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属于课堂教学的持续延伸,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关键环节,与他们的整体学习质量有着直接关系。教师应结合学科特色科学合理地优化作业设计,突出多样化的特征,既可反馈课堂教学成效,还能让学生发现各自的不足之处,使他们加以改进,提升个人知识水平。

一、 设计趣味性数学作业,吸引学生主动完成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以数字关系、运算和简单几何图形为主,同其他学科相比显得较为枯燥与乏味,往往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作业方面更是如此,他们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此,教师在具体的作业设计环节,首先需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思维能力与认知水平等因素,围绕所授知识设计一些趣味性作业,激起他们做作业的兴趣,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去完成作业,从而深化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时,教师设计作业时可融入一些趣味元素,如“一只螃蟹有1张嘴,2个钳子,8条腿,那么m只螃蟹有几张嘴?几个钳子?几条腿?”“摆一个五角星要用10根小棒,摆a个五角星要用到多少根小棒?”“在2,4,a,8,10中a表示什么数?”“一个玩具机器人30元,一架玩具飞机m元,一辆玩具汽车n元,买1个玩具机器人与1辆玩具汽车,需多少钱?买3架玩具飞机与2辆玩具汽车多少钱?请根据以上信息自己设计和解决问题。”“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一层,一张桌子四条腿,一个和尚两本经……塔玲珑,玲珑宝塔第x层,请补充完整。”由此吸引学生主动做作业,使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收获更多快乐,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作业的乐趣。

二、 设计内容多元化作业,强化数学知识学习

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内容要体现多元化的特征,以多种形式呈现一个知识点,或者围绕同一知识要点丰富作业内容,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带来一定的新颖感,帮助他们深入掌握这些知识要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围绕具体教学内容巧妙设计多元化作业,围绕一个或者固定几个知识点精心设计多种类型的作业,带领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强化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理解与掌握,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作业:(1)在小方格纸中分别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2)判断“直角三角形不可能是等腰三角形”说法是否正确;(3)三角形按角分类能够分成哪几类;(4)下面所说的三角形中,不一定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A.等边三角形;B.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C.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D.锐角三角形;(5)在一个正方形中,连接对角后一共有多少个三角形?(6)准备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然后将自己的折法用虚线画在纸上面。

如此,教师利用内容多元化的作业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类别的认识,使他们了解到不同三角形有着不同特征,强化学生对三角形的学习,从而对三角形的分类记忆得更为牢固,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三、 设计层次性数学作业,兼顾整体教学对象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数学知识有难易之分,学生之间同样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究其原因,是由多个方面造成的,如成长环境、数学天赋与潜能、认知能力、思维水平等,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需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一系列层次性作业,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

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以下层次性作业。(1)基础性:在一个三角形ABC中,∠A=68°,∠B=32°,那么∠C是多少度?请任意写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大小。将一个三角形从一个顶点用一条直线分成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大?(2)发展性:在一个等腰三角形风筝中,其中一个底角为70°,其顶角是多少度?李军将一个三角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你们知道哪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比较大?(3)挑战性:在一个等腰三角形ABC中,∠A=30°,那么∠B和∠C分别是多大?用一张正方形纸尽可能折出多个三角形。以上作业设计,让学生根据个人能力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以免陷入没有作业可做的窘况之中,真正做到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使所有学生均得到一定的进步。

四、 设计开放性数学作业,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开放性的作业设计可以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便于他们以数学知识为基础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目的,使其数学学习能力变得更强,学习效率也变得更高。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设计开放性作业,以一题多解、变式训练为主,引领学生先思考题目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再明确解题思路,鼓励他们找出更多的解题方法,使他们在思维训练中找出正确的答案,由此拓展思维空间。

例如,在教学“运算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几道一题多解类的作业,如:“张华购买25袋巧克力与15袋糖果,每袋均为24元,一共花多少钱?”“四年级(1)班书法小组有18名成员,平均每人每天要练习3页字,5天一共要练多少页字?”“花园中有菊花66朵,玫瑰花37朵,芍药63朵,一共有多少朵花?”此外,还可以设计变式训练,如“一卷胶带长度是185米,第一次用去23米,第二次用去37米,还剩余多少米?”由学生根据题目信息自主设问,如:某天第一次用15米,第二次用25米,同样的用法3天以后还剩余多少?作业设计的目的是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做作业,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五、 设计生活化数学作业,锻炼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与生活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不仅教材中有着大量的生活化元素,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更是有着广泛应用,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应该把握好数学知识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设计一些生活化作业,让学生以数学视角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锻炼他们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观察物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素材设计作业,如:用语言描述教室内某件物体的一个面的形状,由学生猜测是哪个物体,指出描述的是哪个面;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折叠几个不同形状的物体,并描述不同方向看到的面;要求学生回到家中任意观察一个物体,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几个面,分别从正面、左侧面与上面展开观察,且画出从不同面看到的不同形状。如此,利用生活化作业锻炼学生观察物体的能力,使他们切实体验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而且站在任何一个位置,都无法同时看到一个物体的所有面,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让他们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物体。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作业设计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关系到整体教学效果,教师应以现有的教材内容为基本出发点,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与发展规律精心设计趣味性、多元化、层次性、开放性、生活化等多种形式的作业,为传统小学数学作业带来更多生机与活力,助力学生获得长远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南关学校)

(责任编辑  张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