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读写融合背景的小学语文单元要素习作教学研究
作者: 胡宇露阅读是吸收与萃取语文知识的重要方法,习作是根据所了解知识进行创作的系统化过程。读与写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小学阶段以读写融合的形式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践行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深远影响。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教学难度,教师需要立足单元要素,明确习作教学要求,积极探索读写融合背景下的习作教学策略,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开发阅读资源,丰富习作载体
读写融合要立足单元要素,明确教学目标以及理念,开展阅读与习作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的教学活动。根据单元课文编排情况,开发契合习作主题的阅读资源,有助于丰富习作载体,让学生通过阅读开阔知识眼界,在动笔写作的过程中,掌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单元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自己编写童话。首先,教师要利用学生对童话世界的向往,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开发阅读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搜索童话故事《阿拉丁神灯》,让学生阅读后分享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鼓励学生由此入手进行扩写,从而丰富习作载体,让学生在阅读中发展想象力,并产生动手写作的欲望。然后,教师要立足单元课文与习作主题“我来编童话”,让学生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种子生长图”“蚂蚁行进路线图”,呈现拟人体童话《木偶奇遇记》、常人体童话《皇帝的新装》,让学生在阅读后,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情节进行编写,旨在开发阅读资源,科学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习作载体。最后,教师鼓励学生之间交换童话作品进行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点评意识和童话编写兴趣,从而丰富习作载体,让学生在畅游童话世界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习作意识。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习作热情
在习作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能够促进读写活动质量的提升,由此改善学生的习作质量。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从单元要素入手进行分析,结合课文的写作方法和抒情技巧,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由此发挥读写融合教学模式的优势,丰富习作教学内涵,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升华教学主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包括三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小狗学叫》,单元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首先,教师要利用相关动物图片,创设“动物园”情境,让学生从对应课文中找出描写动物特点以及作者对动物的感情的语句,在情境中揣摩语言,以“我的动物朋友”为主题,探索写作思路,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然后,教师可以播放有关动物的歌曲《小白兔种萝卜》《杜鹃在歌唱》,播放微课视频《热心的大象》《憨厚的乌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最后,教师让学生以课文、歌词、视频中体现动物特点的语句为参照,以“我的动物朋友”为题进行写作,全面介绍动物特点,列举自己与动物之间的趣味故事,阐述自己对动物的真情实感。教师鼓励学生在完成习作后相互交流、介绍,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完善,由此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下进行写作,在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汲取习作经验,产生源源不断的创作热情,切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积累丰富语言,储备习作素材
习作要求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教师在阅读和习作教学中指导学生积累语言,能够帮助他们积累习作素材,从而在习作中“思如泉涌”,科学表达情感。教师可以根据当前学生的年龄特点,将阅读与习作活动进行串联,从学生角度进行思考,了解他们乐于阅读的文学作品,为他们提供与习作主题相关的素材,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使之能够增长见识,同时储备更多的习作素材。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单元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习写读后感。首先,教师可以提出有关四大名著的问题,列举孙悟空、武松、诸葛亮、贾宝玉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据此提出人物性格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并让学生在阅读四篇课文的基础上,尝试概括故事情节,使之能够把握读后感的写作方向。然后,教师可以提供与单元内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火烧赤壁》《三打祝家庄》《孙悟空窃人参果》《黛玉葬花》,让学生自主阅读并画出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摘抄精美语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语言。此时,以“我心中的______”开展习作,要求学生围绕自己喜欢的名著人物进行写作,运用所积累的语言进行全面描述,使之能够在品味名著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文字表达自己体悟到的人生道理,掌握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最后,教师以“写读后感”为习作主题,让学生针对自己喜欢的名著进行写作,在读写融合的背景下,为学生提供习作平台,使之能够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与习作素材,掌握写读后感的技巧。
四、拓宽阅读领域,激发习作热情
传统的读写融合不够深入,教师过度看重成绩,忽视了阅读领域的拓展,容易导致学生的习作热情下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精准把握读写融合的切入点,利用文章梳理、文化传承、文本鉴赏等活动,指导学生寻找与作者的情感共鸣点,据此开展习作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包括《浪淘沙(其一)》《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三首古诗,《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三篇课文,单元要素为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学写倡议书。首先,教师要在课前准备三首古诗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刘禹锡、杜牧、王安石的生平事迹,再与两篇课文进行对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内容和课文情感的理解,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然后,教师要寻找机会,让学生围绕“保护绿水青山”主题写环保计划,循序渐进地引出写倡议书的方法,引用《只有一个地球》中的“宇航员感叹”,为学生提供《诚信倡议书》《少先队员倡议书》,由此拓宽学生的阅读领域,使学生能够与课文作者产生共鸣,完成倡议书的写作。教师鼓励学生根据相关阅读材料进行习作,围绕单元习作主题“学写倡议书”,将自己的环保观点与倡议写出来。最后,教师选出想法独特、切合实际的倡议书,指导学生传阅借鉴,利用读写融合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使之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提高习作水平。
总之,以读写融合的方式开展小学语文单元要素习作教学,能够提炼单元课文主题,让学生转变对待习作的态度,教师通过阅读课文、范文,总结写作技巧,充分发挥读写融合教学模式的优势,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动笔写、在写作中开口读,由此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步提升。教师要立足单元要素,依托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习作潜能,借助习作活动,驱动学生阅读课文、范文,鉴赏作文,以促进其读写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澜学校)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