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开展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

作者: 李双红

教育界有关“深度学习”的探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56年,学者Bloom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了“学习有深浅层次之分”这一核心理念。深度学习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工具。基于此,本文以深度学习概念与多样化地理学科教育理论为依据,从反思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和氛围教学四个维度,探究初中地理教学中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初中学段为学生渗透地理深度学习的有关学习策略,有助于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地理学习是师生双向努力、靠拢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心态是决定课堂思维深度的前提。教师在进行深度学习课堂创设时,需着重注意课堂氛围的把控,以积极氛围维持学生学习兴趣,以探究活动聚焦学生思维专注力,使学生向着学科思维深度一路迈进。教师在氛围营造时可以采用赏识教育策略,以平等的学习地位,及时鼓励与肯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深度学习营造良好教学条件。

以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把握影响气候的关键性因素,能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貌等要素对某一地区的气候成因进行综合判断。教师可以通过转换学习角色的方式营造学习氛围,向学生渗透“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一思想,强调平权教育,鼓励学生以推进国家科研进程为己任,将自己带入学术研究者角色,以学术讨论的方式共同探索学科知识。

本课教学内容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概念,气候变化随着区域、时间的不同存在千差万别,颇具探究价值,学生能在积极的学术讨论氛围中你来我往,共同推进课堂学习深度。

二、构建问题链网,扩充深度学习内驱力

《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相关地理问题的探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学生需通过学习了解中国、世界乃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并学以致用,为保护生存环境贡献个人力量。课堂提问的教学模式富有变化,而地理学科存在一定抽象性。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明确问题内涵,促使学生强化问题理解能力,拓展问题思考深度,从而推动深度学习课堂的发展。教师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提问,以问题的具体情境满足学生基础认知需求,以设问的方式调动学生思维活跃度。教师还可以利用问题集、问题链、问题网等问题组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思维的发展,促使学生以点带面,逐渐拓展思考深度。

以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教学重点是学生了解南极洲地理特征与气候成因,能在南极地区的地图上正确指出南极濒临的三大洋。教师想通过创设问题链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南北极,因此设计问题链:“北极地区是否就是北冰洋?南极地区是否就是南极洲?”“北极与南极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地酷寒的原因有哪些?”“有极昼极夜现象的科考站是哪一个?”“为什么我国南极科考活动一般在2月份?”

富有关联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思维逻辑中,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搭配对教材平面地理图形的解读,对北极和南极地区特征有了深度理解。具象化问题教学有助于学生发展深度学习思维,为学生深度学习提供内驱力。

三、分析经典案例,提升知识理解与运用水平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各学科的学习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增强可操作性。”该要求生动形象地阐释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协同互促、同步发展的重要性。经典教学案例是维系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纽带,是理论知识作用于实际生活的真实投影,也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案例的真实性、教育性与典型性启迪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促使学生灵活地看待地理学科教育,建立实用型知识体系,并结合理论知识内容从多角度分析实际生活问题。

以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土地资源》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教学重点围绕“土地资源”展开,要求学生能正确解读图片信息,并概述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利用特点,能通过具体实例萌生科学用地观念,节约、保护土地资源。教师可以在本课教学中贯彻深度学习理念,启迪学生地理思维,采用“案例进课堂”教学方法,在讲授既定知识概念的同时搭配案例加以佐证,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深度。如:在“我国南北土地资源差异”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渗透北方旱地与南方水田形成的原因为降水量的差异。为佐证此理论,教师找到“近三年北方平均降雨量统计图”“近三年南方平均降雨量统计图”,并将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播种、秋收的图片作对比展示,使学生对该知识点产生深刻印象。

富有对比冲击力的图片案例和数据案例进一步锻炼了学生数据分析、画面信息提取思维,促使学生能通过对案例的细化思考验证重点知识内容,形成地理学科“学以致用”的思维能力。在经典案例的加持下,学生能顺利进入深度学习状态。

四、重视反思教学,打造个性化地理教学框架

学生的反思过程就是修改与评估循环往复、交替进行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反思教学重审自身的学习方法与行为,对失当之处作及时调整,使学习效果逐步接近预期。反思教学直观作用于学生独立课程知识重点的梳理和宏观地理知识体系的搭建两方面。前者从宏观学科学习角度为学生塑造正确学科认知,培养学习态度;后者立足独立课程,引导学生完成好眼前的学习任务,实现点与面的交替反思过程。经过长时间的打磨,学生能初步具备地理学科必备的探究性、批判性、主体性思维品质,将深度思考、深度学习作为日常学习的一部分,形成独具特色的个性化地理学习框架。

以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了解东北地区主要经营产业、农作物种类与工业发展部门,能结合实际情况对矿产资源与工农业生产的内在联系产生系统理解。教师可以通过阶段性反思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如:采用单元整合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绘制单元重点知识思维导图,力求兼容并蓄、算无遗策,以构建具象化东北地区产业分布框架;教师还可以将反思时段缩短,以独立课程的教学收获为反思目标,将所学所思“过筛”重整,使新学东北地区产业信息得以整合、分类、简化,最终零存整取、化为己用。

思维导图与知识过筛的活学活用,使学生在反思过程中有效排查知识空缺,并予以个性化填补。通过思维导图与脉络梳理,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得更为深入,对学科框架的基本雏形观想得更为具象,课堂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学科思维始终活跃在教学一线,有效推动深度学习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落实深度学习,有助于学生主观学习意识、学习思维深度、学以致用观念和反思学习意识的提升与发展。深度学习中存在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薄弱、知识运用能力不强等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结合实际学情与课程纲要进行综合调整,以贴合学生当下学习需求为主要标准,让深度学习理念深入学生学习观念中,为学生学科能力提升提供内在驱动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  张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