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情,景言美

作者: 张玉忠

《春江花月夜》源于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的“古诗词诵读”专栏,它是一首由初唐诗人张若虚所创作的乐府诗,清代沈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它为“孤篇盖全唐”,闻一多先生以“诗中的诗”盛赞了其艺术成就和文学地位。而这一首“诗歌中的诗歌”究竟有何独特之处?本文以《春江花月夜》为例,从诵读、意象和诗歌中的矛盾等为主要方面,对高中语文诗歌中的审美教育策略展开探索,让学生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感知其自然美景、主观感情,体会它别具一格的美学含义,增强高中生的审美鉴赏和艺术感知能力,以此完成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育的目标。

一、诵读引领,领会虚实之美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题,由五个并列的意象组合而成,其中“春”和“夜”指代时间,“江”“花”“月”指代空间,而诗歌的题目并未采用“时间+空间”的叠加方式,而是以一种首尾相呼应的方式,重点描绘了春夜之景,自然有其精妙之处。在诵读教学中,教师先给予学生感悟和揣摩的时间,让他们在明确诗题的散点式分布特征后,寻找最佳的诵读方法,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认为点顿式诵读法能够体现出诗题的特征,即一字一顿。

根据诗歌题目的分布特征以及学生的真实意见,为深入领会本首乐府诗的虚实之美,教师可以在点顿式诵读方法的基础上,适当地调整停顿的时间,将原本停顿的一秒钟拉长为三秒,并添加一些肢体语言,将诗歌中描绘的悠远意境表现出来。当延长停顿时间后,学生不难发现,原本读起来无滋无味的内容,被赋予了浓厚的美感,一切皆在虚实相融之间,给人一种抓不住、摸不住又能真切感知的奇妙感觉。

当学生初步产生虚实相生的感觉后,教师以循循诱导的方式,进一步引领学生关注诗题。由“春江花月夜”的组合方式出发,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其组合特点,如以“春江+花月+夜”这种“定语+中心语”的形式,作为诵读的要点。据此,在诵读时,学生按照“春江/花月/夜”的节奏划分特征,将春江、花月作为组合意象,其中“春江”,即春天的江水,是一种实景,而“花月”则是一种虚写,指代男女谈情说爱的地点。待完成节奏划分任务后,学生的惯性思路被打破,他们可在诵读时,连读“春江”“花月”二词,在两个词中间略微停顿,并拉长“夜”的读音,在此基础上,学生便能在诵读中想象出春天江水涌动、人们情意绵绵的美好夜景,感受虚实相生之间诗人所传达的情思。

以此类推,诗歌的正文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推导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感悟和合作讨论中确定每一句的诵读方法,在脑海中构建动态化的画面和场景,体会诗歌整体描绘的虚实交融之感。另外,为深化高中生的审美体验,教师还可采取伴乐读、齐声读和交互读等不同的方法,透过沉郁顿挫的男声和宁静秀美的女声,呈现出诗歌的虚实之美,促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强化审美体验,达到以诗言情、以诗传意的目标。

二、挖掘意象,感悟意境之美

意象是诗歌中的关键要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月”为统摄全文的主要意象,它自然地分布于诗歌的不同句段,营造出月色蒙蒙、万物圆融的意境。在诗歌的审美教育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挖掘诗歌中的意象,品味“月”营造出的意境之美。在《春江花月夜》整首诗歌中,“月”以四种方式得以呈现。从整体上看,它具有圆融之感,而从其四种不同呈现方式来看,又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

1.“月”是大自然中固有的自然意象。在春天的夜晚,“月”自江水的尽头,与夜晚的潮水一同升起,月光与水光交相呼应、一路延绵,满目望去,江面上铺满的皆是月光。作为自然意象的“月”,与中国美学中“月印万川,处处皆圆”的理念不谋而合,营造出春江与明月自然相融的美好意境,给人一种世间万物皆圆融且自足之感。

2.“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哲学意象。在自然意象之上,“月”被赋予了哲学意味,它成为亘古不变、永恒向往的代表。诗人将自身的迷惘与愁思,以一种轻盈的方式融于“月”这一意象之中,虽然他对未来和人生充满困惑,但借助“月”展开了对宇宙的无限遐想,消解了个体内心的愁苦,取而代之的是对广阔时空和世界的期盼,进而发出“年年望相似”的慨叹,寄寓了他对明月永存的希望。从这一哲学意象中,学生可以看到诗人未拘泥于个体的小我思想,而是上升到宇宙的大我层面,进而营造出一种伤而不悲、辽阔豁达的意境,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时空观和价值观。

3.“月”是一种染上凡情的世俗意象。从诗歌中“白云一片去悠悠”这一句之后,“月”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摸的哲学意象,它的身上沾染了凡间的情感,寄寓了人的主观思想。透过张若虚笔下的“月”,学生仿佛能够看到思妇独坐高楼、踟蹰徘徊、凝望远处的画面,而远在他乡的游子,站在月光温柔的大地上,也在牵挂家中的情人,如此,一个爱侣相思的绮丽意境便被营造出来。在诗歌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使用代入法,引导学生从哲学和世俗交织的角度出发,理解诗人所传达的纯粹情感,感受到“月”营造的圆融之境。

4.“月”是一种带有超越之意的普适意象。随着时间的过渡,诗人不再停留在个人的悲伤之中,他由自身的经历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观照范围由个人的悲喜转移到天下有情人难以团聚的同理心。而当离情愁绪不再局限于个人后,“月”便成为一种普适化的意象,它能映射人类在面对离别时的真实情感,以及对有情人终团圆的一种期盼。

由上可知,“月”是本文的主要意象,在诗歌的审美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诗歌的真实内容,从自然、哲学、世俗和普适化的角度,解读意象所指代和营造的意境,进而深入品味诗歌中映射出的意境之美。

三、提取矛盾,探析诗情之美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古代的诗歌创作中,一些诗人也经常会利用一些矛盾冲突来创造一种极致的反差美,《春江花月夜》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这首诗歌的阅读教学和审美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取矛盾的方式,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探析诗情之美,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知识迁移与运用。

1.在明暗对比中探析诗情之美。在《春江花月夜》中,诗人以无尽绵延的江水和黑黢黢的夜,带给人一种消愁、迷茫之感,让人深陷到无尽的黑夜之中,而在黑夜之中,又穿插了“花”“月”这两个积极的意象,营造出黑暗与明亮相互交织的冲突美,据此引发学生的深思。针对这种明暗的冲突,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美术学科的知识,从画面的和谐度和色彩的饱和度等方面展开美学赏析,以此加强其审美体验。

2.在远近对比中探析诗情之美。诗人在诗歌的前四句,以潮水与明月共同升起为主要画面,构建了一幅辽阔宏大的潮生图。随着潮水和月光的临近,作者的视线由远及近,不知不觉,潮水已到达眼前,放眼望去,水光和月光彼此交融,而这种远近交融、过渡自然的写法,也增强了诗歌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思想和情感上的变化。

除了明暗、远近的矛盾之外,学生还可从虚实、巨细等不同的角度提取矛盾,进而强化审美解析和理解感知能力。

在《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教师以诵读、挖掘意象和提取矛盾为基本手段,将诗歌中的审美点呈现出来,让学生深入领会诗歌的虚实之美、意境之美和诗情之美,引领他们从美学的角度观照全诗,在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中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层层美感和哲学内涵。至此,高中生不仅能将诗歌中包含的语言、文学要素纳入储备库,还能强化其审美鉴赏、深入阅读的能力,提升其哲理思考和认知结构等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  岳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