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研究

作者: 张朝阳

深度学习理念要求教师通过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被动学习的浅层学习状态。初中生物深度学习期间,学生需要通过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结合自然中的生命现象,探索生物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方法,感受到学科知识探究的乐趣。为帮助学生有效参与生物深度探究活动,教师在深度学习视域下认真反思教学过程,找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要素,并以此为出发点,探索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而优化学生学习过程。

一、 深度学习视域下影响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要素

1.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深度学习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这就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产生了较高的要求,学生需要对新课知识产生探究动机,从而在学习动机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后续概念解读、实验探究等活动。

2.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深入性。深度学习理念下,学生需要实现从浅层学习到深层学习的转变,不能仅仅阅读和背诵教材中的知识,还要通过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究,验证所学知识。

3.学生学习资源的丰富度。对于初中生而言,想要使深度学习行为发生,需要借助一定的实物资源、视频资源等学习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课内外学习资源的辅助下顺利完成深度探究的目标。

4.学生知识学习的扎实性。能否扎实掌握并内化所学知识是检验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深度学习视域下,教师要帮助学生打破“学得快,忘得快”的困境。

二、深度学习视域下提升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有效导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深度学习动机。所谓“万事贵乎始”,良好的开端对后续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影响。作为一堂生物课的“开端”,导入环节应该发挥激趣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他们产生深度学习的动机,强化他们主动探究新课知识的积极性,提升生物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通过分享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生物知识相关图片、设计导入问题等方式引出新课课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顺利进入新课知识的深度学习环节。

以七年级上册《种子的萌发》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入短片,简要分享农民伯伯播种的过程。对于初中生而言,观看他人播种的过程具有较强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将注意力快速集中于课堂活动中。完成视频播放后,教师可以提出关键问题:“怎么才能让种子成长为幼苗?”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借助小问题辅助学生思考,如“为什么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冬天可以播种吗?”“为什么农民伯伯担心遇到旱灾?”“洪涝灾害为什么会影响农产品产量?”等。通过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在小问题的辅助下,逐步解答关键问题,提出温度、水分、阳光等都是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在对学生乐于思考、敢于假设的品质提出肯定后,教师可以引入本课课题,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并观看实验现象的方式验证猜想。这样,通过科学设计导入环节,学生深度学习的动机可以得到充分激发,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2.借助任务促进学生探究,引入深度学习过程。初中生生物学习经验不足,难以独立开展深入探究新课知识的活动。鉴于此,为了有效组织深度学习活动,提升教学有效性,教师可以在激发学生深度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布置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升探究深度,使深度学习的过程顺利发生。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简单任务,在此基础上,对新课知识形成初步认识,并以小组为单位,与组员共同完成相对复杂的学习任务。

以七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为例。讲解“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布置独立探究任务,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文字部分,并完成“绘制知识结构图”的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初步探究“糖类”“脂肪”“蛋白质”这三个重要生物学概念,并产生探究“哪些食物脂肪含量较高”“哪些食物蛋白质含量较高”“如何科学制定食谱”等问题的积极性。这样,当教师通过简要的教学检验学生独立探究任务完成效果后,就可以引入小组探究任务,即完成“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这一探究活动。为确保小组活动顺利开展,教师可以提出多个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并根据学生选择的成果和学生的生物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特点划分学习小组,确保各组都能做到组员高效配合,顺利完成实验室设计和操作活动。以上,通过引导学生以恰当的方式完成教师布置的探究任务,可以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深度学习的过程,提升其探究深度和有效性,促进其生物知识的理解效果,帮助他们强化实验能力,从而使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提升生物素养。

3.补充资源辅助学生探究,丰富深度学习素材。为满足学生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以提升学习深度的需求,教师需要做好教学准备,引入有助于提升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既可以是必备的生物实验器材和生物知识阅读材料,也可以是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生物现象和规律的微课视频。

以八年级上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为例。学生参与“两栖动物”相关知识点的深度探究环节中,需要结合“观察与思考”中的讨论话题和教材中的插图,分析两栖动物的形态特征。然而,教材中的图片存在细节展示不明显的问题,难以帮助学生真正感受到两栖动物的特征。鉴于此,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文字,提升其文字解读深度,教师可以引入微课,让学生在生动的影像资源的辅助下,深度探究青蛙的身体特点,并对照大鲵、蝾螈等两栖动物的呼吸器官、生活场所等,总结两栖动物的特征。这样,学生阅读教材期间,就可以透过文字发挥想象,回忆视频中出现的内容,真正理解文字内涵。以上,通过合理补充教学资源,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两栖动物的特点,提升他们文字解读的有效性,保障生物教学效果。

4.鼓励学生复习所学知识,巩固深度学习成果。为帮助学生扎实记忆所学知识,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巩固深度学习成果。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教师可以分析学生遗忘知识的规律,从而在新课结束后,引导学生利用4~7分钟时间梳理本课知识,并在一段时间内多次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帮助他们扎实记忆所学知识,从而保障教学的有效性。

以八年级下册《动物的运动》教学为例。学生借助教师分享的资源完成深度探究活动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快速回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复习本课知识。而在讲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前,教师可以通过“运动系统由什么组成”“运动是否仅仅依靠运动系统”等问题,帮助学生复习动物运动的相关知识。既有助于帮助学生进入生物课堂学习状态,又有助于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最后,完成单元知识教学后,教师还可以设计单元测试卷,并让学生扮演“小老师”,讲解试卷中相对复杂的问题,将错题整理到错题本中,简述错题原因和答题思路,让学生在读题、答题、讲题、整理错题等环节中,有效复习所学知识,在深度学习期间不断提升知识记忆程度,借助有效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需要注意的是,为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生动的生物学情境,保持学生思考的动机。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深度学习活动,通过合理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动机,通过课堂任务促进深度学习行为的发生,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深度学习的需求,并通过复习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深度学习成果,使学生丰富生物学科知识储备,提升知识探究能力,强化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育生中学)

(责任编辑  晓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