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引导,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 王灿

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使课堂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从教师的讲授向学生讨论解决问题转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以问题、联系、合作学习、错题交流为“引导材料”,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顺应教师引导,解决数学问题,完成练习题,提升其数学自主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本文将具体阐述教师可采取的具体措施,达到有效引导的目的,使数学教学模式逐渐与课程改革后的教学相适应,利于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抛砖引玉,激发学生探究欲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有效引导”,会先采用某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引起学生好奇心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考虑班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细节,以学生生活中的“小疑惑”为引导材料,提出生活化数学问题,从而唤醒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

例如,教师根据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讲解《升和毫升》,需要根据“升”“毫升”“生活中的容量”等元素设计引导性的问题,此时学生被问题所吸引,主动关注生活中“一瓶水是多少毫升?”“大的瓶子以‘升’为单位,小的瓶子以‘毫升’为单位”等现象。教师可以引入“小学生喝饮料时,会尽量选择大瓶装的,部分学生会选择易拉罐装的”这一生活元素,以问题作引:“在选择饮料时,你会选择多大的瓶子呢?为什么?”学生观看教师展示的大瓶饮料与易拉罐可乐,纷纷回答:“选择易拉罐330mL的。”“选择最大瓶子2.5L的。”还有的学生表示:“大瓶的饮料可以分出很多罐330mL,我选择大瓶的。”之后,教师继续“设引”:“易拉罐与大瓶装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说是2500mL,而是2.5L呢?升与毫升是什么关系呢?请大家分别使用桌子上的烧杯与大瓶子,验证一下你的猜测。”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之下,突然发现了“自己一直以来忽视的问题”,一名学生表示:“是呀,为什么我们买饮料不说是2500mL的呢?”另一名学生表示:“那我们怎么知道2500mL与2.5L的关系呢?”至此,班级学生纷纷与自己的同桌动手操作并得出结论:2.5L的饮料可以倒满10个250mL烧杯,2.5L=250mL×10=2500mL,也就是说1L是1000mL。

在问题引导环节中,教师共设置了三个“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不同容量瓶子的饮料数量”“为什么会做出这种选择”“升与毫升之间的关系”等知识的好奇心。在教师的三个问题提出之后,学生逐渐进入学习“升与毫升”知识的状态中。由此可见,以问题作为引导材料,是进行有效引导的高效手段,教师以此循序渐进,把握学生心理,高质量完成了教学。

二、转变练习方式,锻炼学生思考力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组织练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掌握基础知识之后的练习”,另一种是“学习知识之前的练习”。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有效引导需求,适当调整练习环节的位置。如在学习知识之前先练习,可以使学生直接产生计算、平移、画图等操作经验,在学习理论之前形成感知,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操作逐渐归纳出数学概念。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移、旋转、轴对称——平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若直接提出“平移”概念,需要给学生讲解概念,抽象性较强,学生难以独立自主思考。因此,教师在学习之前设置了“将白纸左侧的图形分别移动到右侧位置”的练习环节,让学生自己先尝试将白纸上的不同图形,从一个位置移动、绘制到另一个位置上,之后观察、分析移动前后的图形变化,分析移动前后的图形位置关系。教师提出要求:保证移动之后的图形位置各个点是相对应的。在练习操作环节,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练习活动,尝试以不同的方法“移动”图形。一名学生的操作过程为:(1)分别在五张白纸上完成移动练习任务;(2)将五张白纸上移动前后的图形进行连线。一名学生总结说:“这种方向不变、图形前后空间位置不变、上下不变,移动之后呈现平面对称的操作可以叫‘平行移动’。”学生在操作练习环节,通过移动、绘制、连接与观察,能够发现移动前后图形位置的变化,对这种位置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这一过程既是学生对“平移”现象的理解过程,也是学生对自己的操作成果归纳的过程。此时学生是完全沉浸于自己的思考世界中的,不存在“硬性记忆”的行为,这种以练习为基础的有效引导进一步解决了学生学习概念知识“死记硬背”的问题,提升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在小练习的有效引导中,教师完全处于“引导者”的角色,全程没有提到“平移”的概念,但是学生仍然通过大量的练习操作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归纳,最终了解了“平移”的具体含义,教师最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平移”即可。相较于传统的“先理解,后运用”的学习方法,这种“先操作与理解,之后归纳总结”的方法,大大强化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合作促进学生互动

小组合作是一种常见的数学课堂学习活动形式,在有效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合作”的方法,将合作活动作为“诱饵”,提出具体的小组合作任务、题目与要求,以这种“饵料”引起学生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数学题目,研究数学解题思路,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 有效性,凸显引导的“有效”二字。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画示意图整理信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画示意图”的主要内容,引入一个具有多项信息的题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协作整理信息,绘制出示意图。教师提出:“我们之前学习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面对复杂信息的题目,如何直接看出有哪些信息呢?”学生回答:“将信息语句提取出来,一一罗列。”教师表示:“很好,那我们可以以图形的方式提取信息吗?比如,将6米、[110]米分别在纸上表示出来。”之后,教师设置小组合作任务为:阅读题目,提取其中信息,将信息绘制成示意图。题目:学校长方形花圃,长度8米,扩建时花圃长度增加3米,面积增加18平方米,请问花圃原本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小组分别合作完成教师的要求,一名学生负责提取文字信息,另一名学生将多个文字信息分别绘制成图形元素卡片,另外两名学生负责将这些卡片组合起来,形成问题信息示意图。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分工协作,遇到疑问可以互相交流,从而完成教师安排的小组任务,掌握绘制信息示意图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合作学习仅仅是诱导学生进入“学习、思考状态”的一个诱饵,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沉浸于思考过程中,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任务、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引导的目的是支持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学习,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探索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课程改革后的教学目的相适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表达、自主探究,让学生能够直面自己的不足,接受教师的指引,凸显有效引导的教学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能达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