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作者: 车彩霞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再适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教师亟须寻找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鉴于此,笔者开始尝试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经过反复尝试,总结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并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借助生活情境导入数学知识
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年龄段,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较之成人有很大的不足。然而,受应试教育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课本内容,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导致学生的学习进度有所减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可以借助生活情境导入数学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是他们最熟知的,如果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事物引入课堂教学,学生就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将以往学生认为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大幅度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分辨出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并在此过程中找出轴对称图形中的对称轴。因此,在教学初期,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物品图片,随后,教师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通点,在师生相互探讨的过程中,教师采用恰当的语言导入轴对称图片能完全重叠等内容,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又如,在教学《吨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强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知。教师创设“批发苹果”的生活模拟情境,先将学生均分为两人一小组,一人扮演苹果园“老板”,一人扮演收购苹果的“小贩”。在交谈过程中,“小贩”知道了苹果2元一斤,但价格有些超出“小贩”的预期。这时,“小贩”说道:“老板,我要买5吨,你这边能给个什么优惠价,如果不合适我就去别家看看。”在两人讨价还价的过程中,老板以1.6元一斤的价格卖给了小贩5吨苹果。接下来,教师适时提问:“吨是什么?”这样既导入了课本知识,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运用生活实物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中蕴含着大量的概念和定理,这些知识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往往因理解能力有限,导致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定理时常常陷入迷茫,不知如何下手。而小学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不仅在实际生活中会运用到数学知识,同样生活中也有许多实物可以用于课堂教学。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实物开展课堂教学,以此让学生对课本内容有更深的理解,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四边形》一课时,如果教师抽象地向学生讲解四边形的概念,学生将无法理解其正确含义。而教师将生活实物融入四边形概念教学,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书本、黑板、手机、课桌等四边形实物,学生则能快速理解并掌握四边形的概念。
三、通过生活元素创设数学问题
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运用,还能让教师以此了解学生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方便后续开展针对性教学。但以往小学数学教师为学生布置的课堂问题,多从往年的试卷中选取,这些问题对于刚学习课本知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部分学生理解能力较差,还没有充分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元素为学生创设数学问题,让学生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去解答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
例如,在讲解完《分类与整理》一课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平时你们自己的衣服和物品是由父母帮忙分类整理的,还是自己呢?”教师的问题提出后,部分学生回道:“父母。”部分学生回答:“自己。”这时,教师说道:“同学们,经过细心观察,我们可以发现部分学生的课桌较为凌乱,东西摆放的到处都是,你们说我们怎样分类整理才能使课桌更整洁呢?”教师的话音落下后,没有第一时间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让学生将自己课桌上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两分钟的分类整理时间结束后,教师在班级向学生提出表扬,然后听取学生分类整理课桌的经验。教师在课堂为学生创设这种生活化实践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也在整理和分类课桌物品时,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方式对学生尽快掌握和运用课本知识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四、课外活动生活化助力理解抽象知识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教师在课外活动中,不再如以往那样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课本知识,而是开始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实践能力。然而,学生年龄较小,传统的课外活动形式不利于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不断探究过程中,教师发现课外活动生活化,不仅能使课外活动更加具有趣味性,还能通过课外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需创设更多生活化的课外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实践运用能力这一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解完《认识人民币》一课后,教师创设了让学生认知并使用人民币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之初,教师将事先准备的零食,以及学生借给教师使用的玩具摆放到一个区域,并将这个区域划分为“超市”。接下来,教师为学生发放各类“人民币”纸币,让学生依据自己手中的人民币到“超市”购买物品。在购买过程中,教师也相应地为学生找零。相较于以往的课外活动,这样的生活化课外活动不仅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生活教育的基本能力。
五、创设生活实践作业加深学生理解
在小学阶段,部分学生做作业的兴趣较低,常常敷衍了事。其原因在于,书本作业较为枯燥,教师以往布置的作业量也相对较多,学生做作业不是为了巩固所学,更像是为了写作业而写作业,无法发挥出作业应有的效果。基于此,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创设生活实践作业,通过这样的作业形式,增加作业趣味性,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理解相应的数学知识,促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积极探究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例如,在讲解完《克和千克》一课后,教师为学生布置生活化实践作业。如,称重100粒大米和1千克大米,称出一个苹果的重量,称出一袋洗衣粉的重量,找出生活中大约为1千克的物品等。在为学生布置生活化实践作业前,教师需要先确定所有的学生家长都可以协助学生完成作业。在学生家长的协助下,学生按时完成了作业。在生活化实践作业完成过程中,学生对克和千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学生对作业的态度也有所改观,数学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日常生活的作用,让数学教学更具体化和生活化,这样既能弥补学生理解能力不足的问题,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促进生活与数学一体化。
(作者单位:甘肃省高台县解放街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