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对策

作者: 马满平

生本教育理念就是围绕学生全面开展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秉承为了学生、依靠学生、尊重学生的教育原则,以此真正凸显教育的真谛。在生本理念下,笔者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降低应用题的学习难度,激活学生自主思维意识。

一、关注课前预习,鼓励先学

人的起点并非为零,人的创造、学习、思维、语言的本能与生俱来,儿童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儿童更是天生的学习者。所以,在生本教育理念引导下,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重点关注课前预习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前先熟悉所学内容,这种鼓励学生先学的做法,能够更好地凸显生本教育的优越性。

小学数学应用问题,是小学生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部分学生对应用问题一知半解,甚至个别学生很难理解应用题的题意,这都会对解决数学应用问题形成障碍。而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应用问题理解题意,提前掌握数学应用问题的解题公式,避免进入正式学习环节而产生的陌生感,加快学生融入学习的速度。

例1:张庄小学和红旗小学两个学校的学生去博物馆参观,所去学生的人数是10的倍数,学校租用14座的中巴车,共需要72辆汽车,若将14座中巴改成19座大巴,张庄小学比红旗小学需要多租用7辆汽车,请问两个学校各有多少学生去博物馆参观?

这道应用问题的已知条件较为复杂,因此,若想解决这道应用问题,需要先搞清楚题意。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读问题,也尽可能多地阅读问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题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也就会使学生难以理解的已知条件变得迎刃而解。同时,学生也可以自主尝试进行解题,应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中10的倍数。分析题意,两个学校共有学生的人数应比71×14=994人多、比72×14=1008人少,所以可知学生人数为1000人。在确定“人数”这一基数后,学生可以顺着这个思路思考,就会使复杂的应用问题得到解决。

二、突出学习过程,以学定教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过程。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环境,营造以生为本的教学氛围。教师应注意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以学定教的模式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只有真正以学生所需为出发点,围绕学生的认知开展的教学,才能确保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例2:一个正方形,若将正方形的一边增加3m,在正方形的另一边减少25%,这样会得到一个全新的长方形,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原正方形的面积,请问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在引导学生学习面积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分析学生的需求,小学生的思维大都处于形象思维较强而抽象思维较弱的阶段,但将数字计算问题以图形的模式进行呈现,会让学生从形象、直观视角理解问题,以此凸显以学定教的教学优势,也更加完善地实现生本教学的教育原则。

对于本题,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教师通过画图的方式将正方形的边长增加3m,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数学问题。可以将原正方形的边长设为“1”,则列出算式3+(1-25%)÷25%=9,所以,根据正方形面积公式可知,正方形的面积为9×9=81(平方米)。通过了解学生需求并为学生绘制图形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问题,完成数与形的转换,使学生能更加高效地掌握数学应用问题。

三、构建游戏教学,少教多学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尤其数学应用问题,它考查了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解题能力、计算能力等,因此,学生会对数学应用问题产生更多的畏难情绪。同时,学生天性爱玩,面对复杂的应用问题,部分学生不会思考,甚至会拒绝思考应用问题。但这并不能成为制约学生学习应用问题的枷锁,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为学生构建游戏化学习模式,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理解数学问题,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学习数学知识、思考应用问题。教师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观察是哪一部分内容制约了学生的思考,教师则可以对学生重点讲解这部分知识内容,这样就会起到拨云见日的效果,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学生应用题的学习能力也会获得提升。

例3:通讯员以6km/h的速度去甲地,在返回时,由于绕路而多走了3km,回程路的速度为7km/h,即使这样,由于绕路回程仍旧多走了1分钟,求往返的路程各是多少千米?

这是一道行程问题加距离问题,属于综合性应用问题,学生计算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这道题看起来一头雾水,已知问题不仅复杂,还存在行进过程中“多绕路”的问题,且速度也发生了改变。教师应通过游戏的方式,用一个塑料制的“小人儿”当成题目中的通讯员,并分设好甲地、乙地,这样会增加解题的趣味性,让学生以“动手”的方式,通过挪动“小人儿”进行解题,而这也能为学生找准问题的核心,以层层剥茧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问题。行程问题与距离问题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只需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通过理解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路程、时间、速度的基本数量关系,鼓励学生通过了解到的不同的公式,如,路程=时间×速度,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在具体的学习中,对公式进行灵活应用,更好地解决应用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掌握了数学公式后,再将公式代入数学问题,就能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角度理解数学问题,降低数学的学习难度,调动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主体意识,更好地贯彻生本理念。

四、完善作业内容,激活思维

在倡导生本教育理念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在课前、课中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问题,更应关注学生的课后学习情况,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学生通过课后复习,不仅能巩固对应用问题的认知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乐学善思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通过完善作业内容方式,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同时,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会明确自身学习的不足之处,进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在明确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对知识进行反复认知,以此不断突破自身的学习障碍,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主体意识获得提升。

例4:两个乡镇之间的公路,没有水平路段,只有上坡与下坡,客车下坡的速度为30km/h,上坡的速度为15km/h,已知客车在两地往返一次需要花费4h,求两个乡镇之间的距离。

教师可以将这道问题作为课后巩固问题提供给学生。虽然,这同样是一道行程问题加距离问题,但不同的是,本题中存在上坡与下坡两种路段,而两个路段的行驶速度肯定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先分析上坡与下坡的速度比,根据已知条件可得,其速度比为15∶30,即1∶2。然后让学生分析下坡所需的时间,并以此列出算式,计算上坡的路程。通过这种逐层递进的方式,能够降低应用问题的难度,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思考,更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行程问题与距离问题,可以对之前的认知不足做好补充,提高学生应用问题学习的主体意识。

总之,小学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的学习重点,而应用问题又是数学知识学习的重点。在生本理念教育方针的引导下,教师应注意通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意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中自主思考、课后自主复习,以此让学生能够开展高效学习,将学习任务视为己任,确保学生的数学应用问题解题能力获得突破。

(作者单位: 甘肃省武山县山丹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