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游戏性教学设计与应用的策略

作者: 赵维兰

小学数学游戏性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应用,是指以数学课程内容为依托巧妙融入游戏元素并指导小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策略。该方法的科学使用有助于将小学数学教育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在这项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中涉及诸多关键环节,要求教师对每一教学环节进行严格把握并对数学游戏进行合理应用,以此不断提升这一策略的设计与应用效果。

一、小学数学游戏性教学策略的应用价值

1.有助于优化传统数学教育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虽然能够按要求认真完成每一节课的知识讲解,但事实表明数学课程知识的传授效率并不高。游戏性教学策略的运用,则是以游戏为载体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游戏模式的构建提升了数学课程知识的传递效率,使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得到改进和优化,因此游戏性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有助于显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性。游戏活动符合多数小学生的心理期待,将游戏活动巧妙融入数学课堂中,能够极大地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会更加主动配合教师的各项课堂安排并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得到充分显现。根据我国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显现,有助于增强课程知识的吸收效率,由此可见,游戏性教学方法的运用在优化小学生数学学习状态的同时有助于素质教育工作的推进。

二、小学数学游戏性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应用

1.把握数学游戏关键点。一要突显游戏的趣味性。在数学课堂上为学生安排游戏活动,主要目的之一是突显课堂活动的趣味性,以此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带动作用。数学教师要以数学课程内容为基础,恰当选取游戏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减少数学学习的枯燥感及抵触心理。

二要确保游戏形式的合理性。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游戏活动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确保游戏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游戏内容不会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使游戏活动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如果在游戏实践中发现学生的配合程度较低,教师则需要及时做出恰当的调整,保障数学游戏的合理性。

三要保证教学的严肃性。在运用游戏性教学策略时,数学教师要严格把握游戏的尺度,切不可在该项活动中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不能使学生因参与游戏而忽略了学习。教师应要求学生保持严肃的学习态度,以数学知识的获取为主,以参与游戏为辅,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游戏的安排是为了更好地辅助学习。

2.创设游戏情境。围绕数学问题创设相应的游戏情境,直接目的是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配合教师的各项教学安排。具体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数学课程内容设计相关联的数学游戏,促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增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该活动的关键在于确保数学游戏的合理性、趣味性,还要符合学生的现有认知。

例如,在低年级课堂上有关数字的教学活动中,为了增加低年级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组织“拍7令”游戏,此游戏的规则是学生依序报数,当自己所报数字包含数字7时,则不可发声,而是拍一次手示意,下一名学生继续报下一个数字。在该游戏活动中如果学生表现良好,出错的概率不高,教师则对游戏进行升级。新的游戏规则是当所报的数字是9或7时,选择闭口不言并拍手一次,如果所报的数字是9+9、7+7或9+7时,同样选择闭口不言但要拍手两次示意。通过创设该项数学游戏活动,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教学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报数游戏过程可以看作是不断思考的过程,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收获学习的乐趣,还能进行数学思维及数学知识应用方面的锻炼,这对于小学数学教育工作的推进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3.开展角色扮演游戏。在数学题目的解答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对题目中的情境进行再现,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理清数学题目中的逻辑关系,使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更加深入理解题目中的各项要素,以此辅助学生进行解题。

例如,在解答例题“A同学当前拥有的樱桃数量是B同学的3倍还多1个,而B同学拥有的樱桃数量是C同学的[12]且多一个,此刻C同学拥有3个樱桃,那么A、B同学各拥有多少樱桃?”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时对题目中不同人物及樱桃数量的关系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使比较抽象的数学问题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进行呈现,进而使题目的解答难度下降,还可以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又如,在除法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游戏,帮助学生对除法的实质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将12颗核桃递给1名学生,然后要求他挑选班内关系较好的4名好友,并以维系友谊的名义将手中的核桃送给自己的好友,赠送原则是力求公平公正,在该名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尝试后发现,每名好友最后都能分得3颗核桃。教师则以学生上述角色扮演活动为参考引导所有学生分析除法的原理,即除法就像将一个数字进行平均分配,其中,除数是原本手中12颗核桃,被除数是好友的数量4,商则是最终每一名好友手中的核桃数3。在该板块知识的教学中,部分学生对余数的含义认识不清,对此,教师同样可以安排角色扮演游戏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在新的角色扮演游戏中,大多数条件不变,只是原来学生手中的核桃数变为13颗,然后对4名好友进行发放,该名学生在经过一系列尝试和努力之后发现,每名好友最后仍然会分得3颗核桃,但是自己手中仍然留有1颗核桃无法分配。通过此次角色扮演游戏,使学生意识到向好友均等发放核桃的过程是除法中试商的过程,自己手中最后剩余的1颗核桃则是除法中的余数。借助角色扮演游戏,使学生能够对数学原理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这对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4.安排竞赛游戏。在阶段性数学教学工作结束后,教师可以结合所学内容为学生安排竞赛游戏。如,在学习30以内加减法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安排相应的数学竞赛,要求学生以抢答的方式参与游戏活动,以此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游戏中不断思考,锻炼其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在游戏结束后,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精彩表现予以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要指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竞赛游戏活动的开展,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进而为学生带来学习自信心,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游戏性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客观看待这项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从不同的层面出发将游戏元素巧妙地融入数学课堂,以此构建更高质量的数学课堂。需要注意的是,在游戏性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应用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在每一板块教学结束后,通过必要的教学评估及时发现教学方法运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在与其他教师的商讨下制定改进策略,在下一阶段教学工作结束后,需要再次开展教学评估与改进,不断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龙泉街道安居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